眼針法開始應用于20世紀70年代,是針灸家彭靜山根據古代關于“看眼察病”的記載,通過數以萬計的病人的反復觀察和治療實踐,才得以形成的一種微針療法。眼針法,穴區較少,又都在眼睛周圍,容易掌握;只在皮下針刺,也比較安全。
眼針穴區
眼計分為八個經區共十三個穴區。也就是說,穴區是包含在經區當中的。
(1)經區劃分法:兩眼向前平視,經瞳孔中心做一水平線并延伸過內外眼角;再從瞳孔中心引此線的垂直線,并延伸過上下眼眶。這樣就成四個象限。
再在兩側分別引線,將每一象限分為兩個相等區域。
即為八個相等區,也就是八個經區。
(2)穴區命名與定位:八個經區中,除上焦、中焦和下焦三穴區各占據一個經區外,其余五個經區,每個經區都平分為兩個穴區,共計十三穴區,分別以中醫臟腑命名。各穴區名稱為:一區:肺和大腸;二區:腎和膀胱;三區:上焦;四區:肝和膽;
五區:中焦,六區:心和小腸;七區:牌和胃;八區:
下焦。
眼針穴區的具體針刺點均在每一穴區的中間,眼眶外距離眼球一橫指處。其中。眶上的刺激點在眉毛下緣,眶下刺激點約離眼眶邊緣2分處。共13個刺激點,被稱為“眼周眶區穴”。
(3)功能與主治:眼針的每一穴區都代表其命名臟腑的功能,主治這一臟腑的病癥。其中三焦的功能和主治較傳統的提法有所擴展。上焦代表隔肌以上各臟器的功能,包括頭面、上肢、胸背及心肺等;
中焦代表隔以下臍以上臟器的功能,包括腰背和上腹部;下焦代表臍以下臟腑功能,包括腰骶、盆腔、泌尿生殖系統及下肢等,當然也主治各代表臟器的疾病。從已有經驗看,眼針主要治療功能性和疼痛性病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