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草綱目》 |
(公元1578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
|
|
|
《新修本草》 |
《新修本草》是唐代政府編修的第一部國家藥典,頒行于公元659年,比國外《紐倫堡藥典》 早9個世紀。因此本書有世界最早藥典之稱。它是我國珍貴的古代本草文獻。 |
|
|
|
《吳普本草》 |
作者:吳普 朝代:魏晉 年份:公元420年—589年
|
|
|
|
《湯頭歌訣》 |
《湯頭歌訣》,醫方著作。一卷。清•汪昂撰。刊于1694年。書中選錄中醫常用方劑300余方,分為補益、發表、攻里、涌吐等20類。以七言歌訣的形式加以歸納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簡要注釋,便于初學習誦,是一部流傳較廣的方劑學著作。
|
|
|
|
《溫熱論》 |
清葉桂講授,門人顧景文等據筆記整理而成;《續臨證指南》中稱為《外感溫熱篇》;《溫熱經緯》中稱作《葉香巖外感溫熱病篇》;《醫門棒喝》則稱《葉天士溫熱論》。闡明溫病發生、發展規律,歸納為“溫邪上受,首先犯上,逆傳心包”;提出溫病發展的衛、所、營、血四個階段,表示疾病由淺入深的四個層次;敘述辨舌、驗齒、辨斑疹等意義。在溫病學說的發展上,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現有多種刊本。
|
|
|
|
《金匱要略》 |
張仲景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今世但傳《傷寒論》十卷,雜病未見其書,或于諸家方中載其一二矣。翰林學士王洙在館閣日,于蠢簡中得仲景《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則辯傷寒,中則論雜病,下則載其方,并療婦人……
|
|
|
|
《內經知要》 |
《內經知要》以其僅得上下兩卷,至簡至要,方便時師之不及。用功于雞聲燈影者,亦可以稍有準則于其胸中也。叩之書賈,僉云其板已沒久矣,遂嗾余為之重刊。惜乎書可補讀,理可漸明,其如籠中藥物,悉非古之地道所產及時采取者矣。醫豈易知而易為者哉,然亦不可不知者也。
|
|
|
|
《濟陰綱目》 |
《濟陰綱目》一書,其立論自調經始,有綱領,有原委,有條貫,有分疏。一病之中,三致意焉;一方之設,細詳釋焉。得其隱微,能盡其變。使人閱之,一團生氣浮于紙上,詎非活人之書哉。雖曰濟陰,而實所以扶陽也。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陽失陰化,則醫道之能事畢矣。
|
|
|
|
《神農本草經》 |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撰人不詳,“神農”為托名。其成書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論,或謂成于秦漢時期,或謂成于戰國時期。原書早佚,現行本為后世從歷代本草書中集輯的。
|
|
|
|
《脈經》 |
《脈經》是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西晉王叔和著。撰年不詳。《隋書•經籍志》最早著錄。第一次把病脈歸納為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二十四種……
|
|
|
|
共有 33條記錄, 4頁,顯示 11-- 20 1 2 3 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