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性:(論一首、方十五首)論曰∶凡發背皆因服食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單服鐘乳而發者,有上世服之者,其候率多于背兩胛間。初起如粟米大,或痛或癢,仍作赤色。人初不以為事,日漸長大,不過十日遂至于死。其臨困之時,已闊三寸,高一寸,瘡有數十孔,以手按之,諸孔中皆膿出。 尋時失音,所以養生者,小覺背上癢痛有異,即火急取凈土水和如泥,捻作餅子,濃二分,闊一寸半,以粗艾大作炷,灸泥餅子貼著瘡上灸之,一炷一易餅子。若粟米大時,可灸七餅即瘥。如榆莢大,灸七七餅炷即瘥。如錢大,可日夜灸之,不限炷數,仍服五香連翹湯。(方見本卷癰疽門中)。及鐵漿諸藥攻之乃愈。又法,諸發背未作大膿,可以冷水射之,浸石令冷熨之,日夜不住,瘥止。此病忌面酒五辛等。亦有當兩肩上發者。 凡服石人,皆須勞役四體無令自安,如不爾者,多有發動。亦不得隨便恣意取暖,稱已適情,必須遺欲以取寒凍。雖當時不寧,于后在身多有所益,無發動之慮耳。 凡腫起背胛間,頭白如黍粟,四邊相連,腫赤黑,令人悶亂,即名發背也。禁房室、肉酒、面蒜。若不灸治,即入內殺人。若灸當瘡上七八百壯。有人不識,多作雜腫治者皆死。 治發背及癰腫已潰未潰方∶用香豉三升少與水和,熟搗成如薄泥,根據腫作餅子,濃三分以上,有孔勿覆孔中,布豉餅以艾列其上灸之使溫,溫而熱勿令破肉,如熱痛即急易之,患當減,快得安穩,一日二度灸之。如先有瘡孔,孔中得汁出瘥。 治癰疽發背已潰、未潰及諸腫毒方∶栝蔞根、榆白皮、胡燕窠、鼠坌土(各等分)上四味為末,以女人月經衣水洗,取汁和如泥封腫上,干即易。潰者,四面封之,已覺即封,從一日至五日令瘥。 治發背,背上初欲結癰方∶大黃、升麻、黃芩、甘草(各三兩)梔子(三七枚)上五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二服,取快利便止,不利更進。 內補散 屬性:治癰疽發背已潰,排膿生肉方。 當歸、桂心(各二兩)人參、川芎、濃樸、防風、甘草、白芷、桔梗(各一兩)上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未瘥更服勿絕。(《外臺》無防風、甘草、白芷)又方、治癰疽發背方。 蜀椒、干姜、黃芩、人參(各二分)桂心(一分)白蘞、甘草、附子、防風(各一兩)川芎(二兩)小豆(一合半)上十一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 李根皮散 屬性:治癰疽發背及小小瘰、方。 李根皮(一升)栝蔞根、半夏(各五兩)通草、白蘞、桔梗、濃樸、黃芩、附子(各一兩)甘草、當歸(各二兩)葛根(三兩)桂心、芍藥(各四兩)川芎(六兩)上十五味治篩,酒服方寸匕,日三。瘡大困者,夜再服之。曾有人患骨從瘡中出,兼有三十余癰癤,服此散瘥。 大內塞排膿散 屬性:治發背癰腫,經年瘥后復發,此因大風或結氣在內,經脈閉塞至夏月以來出攻于背,久不治,積聚作膿血為瘡內漏方。 山茱萸、五味子、茯苓、干姜(各一分)甘草、石斛、人參、桂心、芍藥(各三分)巴戟天、麥門冬、干地黃、肉蓯蓉、遠志(各八分)當歸、石葦、川芎(各四分)附子(二分)地膽上二十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稍加之。長服終身不患癰癤。 治發背方∶用亂發灰,酒服方寸匕,亦治瘭疽。 又方、豬脂敷上,日四五度,亦治發乳。(《救急方》云∶取豬羊脂切作片,冷水浸貼上,暖易之,五六十片,瘥。若初貼,少許即寒,寒定好眠甚妙)。 又方、三年醋滓,微火煎令稠,和牛脂敷上。 又方、豬狗牙燒灰,醋和敷上,日三四易。 又方、燒古蚌灰,以雞子白和敷之,日三易。 又方、飲鐵漿二升,取利,(見本論中)。 又方、蛇頭灰醋和敷,日三易。 又方、燒鹿角灰,醋和敷之,日四五易。
●返回《備急千金要方》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