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基礎理論藏象學說(五)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脾病常見癥狀及其發生機制:
腹滿脹痛或脘腹痛:多因脾氣虛,運化無力;或因宿食停滯:或因脾胃虛寒,失其溫煦,寒凝氣滯;或因肝氣犯肺,氣機郁滯等所致。脾健運失職,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氣機郁滯,故發脹滿而痛。
食少、便溏;多因脾虛胃弱,或濕困脾胃,脾不升清、胃失降濁。
黃疸:多由脾運不健,濕濁阻滯,肝膽疏泄受礙,膽熱液泄,膽汁不循常道,逆流入血,泛溢于肌膚所致。
身重乏力:多由脾氣不足,或脾為濕困,不能正常運化水濕,因而水濕留滯所致。
脫肛、陰挺及內臟下垂:多因脾虛、中氣下陷,臟腑升舉維系無力或不能升舉。
便血、崩漏、紫癜:多因脾氣虛,失其統攝之權,則血不循經而外逸。如血溢腸內,則血隨糞便而下,謂之“便血”。氣虛下陷,沖任不固,則為崩漏。血溢于肌腠皮下,則發為紫癜。
肝的陰陽氣血失調
肝是人體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重要臟器組織。肝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肝陽肝氣主氣機的疏泄和條達,能調節情志的抑郁和亢奮,并能助脾胃的升清降濁。肝氣尚能總司全身筋腱的屈伸及血液的調節,但在病理上肝陽肝氣具有易亢,肝陰、肝血具有易虧虛的特點。
肝的病機,主要表現于肝氣的疏泄功能太過或不及,肝血濡養功能的減退,以及肝臟陰陽制約關系的失調等方面,故肝臟陰陽氣血失調的病機特點是,肝陽肝氣常為有余,肝陰肝血常是不足。
肝陽、肝氣失調,肝的陽氣失調,以肝氣、肝陽的亢盛有余為多見,而肝之氣虛或陽虛則較為少見。且由于肝陽上亢,多為肝陰不足,陰不制陽,而致肝陽相對亢盛,故肝陽上亢之由亦多在肝陰、肝血不足。因此,肝氣肝陽失調的病機,主要表現在肝氣郁結、肝氣橫逆、以及肝火上炎等。
肝陰、肝血失調,肝的陰血失調,均以虧損為其特點。陰虛則陽亢,而形成肝陽上亢、陰不制陽、陽氣升動無制,肝風內動等。肝的陰血失調,主要可導致肝血虛虧、肝陽上亢,以及肝風內動等。
肝病常見癥狀及其發生機理
眩暈:多由肝陰不足,陰虛陽亢。肝之陽氣升動,上擾清竅所致。
目花:多由肝陰肝血不足,不能上榮于目,目失肝血所養而致。
耳鳴:多為情志抑郁,肝郁氣滯,郁久則化火生熱,或火怒傷肝,肝膽之火亢進,上擾清竅所致,甚則清竅被蒙,可成重聽。
巔頂、乳房、兩脅、少腹疼痛及囊腫疼痛:上述部分,皆為肝經循行所過。若肝郁氣滯,氣機阻塞,或痰氣交阻,或氣血互結,以致經氣不利,脈絡不通,則可于上述部位出現脹痛,或形成腫塊。若氣郁化火上竄于頭部,則可發作巔頂劇痛。
關節屈伸不利,筋攣拘急、抽搐:多為肝之陰血不足,筋脈失養所致。
四肢麻木:多由肝血不足,不能滋養經脈肌膚,或由于風痰流竄經脈,絡脈氣血不和所致。
急躁易怒:肝為剛臟,主升主動,若肝郁氣滯,氣郁而化火,肝火亢盛,或肝之陰氣升動太過,肝陽亢逆,則可致性情急躁而易怒。
腎的陰陽氣血失調
腎為“先天之本”。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長、發育、生殖和水液代謝。腎的藏精功能失常,則或為腎失閉藏,精氣流失,導致腎中精氣不充足而虧虛,影響機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機能;或精不生髓,而導致髓海不足,骨質疏松等。腎的主水功能失常,則可導致水液代謝障礙,或為尿少、尿閉、聚水而為腫,或為尿多,小便清長、失禁等。
由于腎中精氣,含有“先天之精”,為一身之本,內寓真陰真陽,為全身陰陽之本。因此腎的生理功能失常,實際上即是腎的精氣不足或腎陰腎陽的失調。
腎的精氣不足,主要包括腎精虧虛和腎氣不固兩方面。
腎的陰陽失調,主要包括腎陰虧虛、腎陽虛損、命門相火過亢等方面。
腎病常見癥狀及其發生機理
陽萎、滑精、早泄、遺精:此皆生殖機能衰弱的表現,腎陽虛衰、命門之火不足多為陽萎;腎氣虛損,精關不固,失其封藏固攝之權,則多為滑精或早泄;因夢而遺,謂之夢遺,多由腎陰虛,相火妄動所致。
腰冷酸痛、下肢痿軟:腰為腎之府,腎主骨。腎陽虛、腎精不充,則不能溫煦或滋養腰膝,或寒濕、或濕熱阻滯經脈,氣血運行不暢,故見腰冷酸痛,骨軟無力,下肢痿弱。
氣喘:肺主呼吸,腎主納氣。腎氣虛損,失其攝納之權,氣浮于上,不能納氣歸元,故見呼多吸少而氣喘。
耳鳴、耳聾:腎開竅于耳,腎精可生髓充腦,腦為髓之海,腎陰虛、腎精不充,髓海空虛,則腦轉(眩暈)、耳鳴如蟬、虛甚則耳聾失聰。
骨蒸潮熱:腎陰不足則肺陰虛損,肺腎陰虛,陰不制陽,則虛熱內生,而見骨蒸潮熱。
虛煩失眠、健忘:多由腎陰不足,心腎不交,則虛煩而難寐。腎精虧虛,髓海不充,輕則記憶力減退,重則健忘。
小便不利,尿閉、水腫:多由腎陽虛損,氣化失司、關門不利,水液不能蒸化或下輸所致。水液排出不暢,則小便不利;氣化障礙則尿閉不通;水邪泛濫于肌腠,則發水腫。
尿頻、遺尿:系由腎氣虛衰,封藏固攝失職,膀胱失約所致。
腑與腑之間的關系
六腑的共同特點是傳化水谷,它們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在飲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過程中的相互聯系和相互配合。飲食攝入人體之后,經胃的腐熟而下傳至小腸進行進一步的消化,以分清濁。其中清者為水谷精微,通過脾的轉輸以營養全身;剩余的水液經腎入膀胱,成為尿液排出體外;濁者為糟粕,進入大腸傳導為糞便,從肛門排出體外。在消化、吸收及排泄的過程中,膽汁排泄入胃以助消化,而三焦的氣化作用,則促進飲食水谷傳化功能的正常進行。
六腑之間在病理上常相互影響,如胃有實熱,傷及津液,可致大腸傳導不利,出現便秘;大腸燥結,便秘不通,也會使得胃失和降,出現惡心、嘔吐。此外,脾胃濕熱,常熏蒸肝膽,使得膽汁外溢,而出現黃疸。膽火過盛,則會影響至胃,出現嘔吐苦水等癥狀。
肺與大腸
生理與病理
一、肺 肺位于胸腔,上達氣道,喉為門戶,開竅于鼻,為氣體出入之所,司呼吸,主氣的生化和分布,助血液循環而貫通百脈。肺的主要生理病理如下:
(一)主氣
主呼吸之你:即通過肺的呼吸作用,吸進自然界的清氣(氧氣)和呼出體外的濁氣(二氧化碳)。正常情況下,氣道通暢,呼吸均勻;如因病邪所傷玫使氣機不暢,肺氣壅塞引起呼吸功能不調時,則有咳嗽、氣喘、呼吸不利等癥狀。
主真氣:飲食經過脾胃消化后產生的水谷精微之氣與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相結合,而成為真氣的重要組成部分。真氣是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動力,它的生化、分布與調節均有賴于肺,即肺主一身之氣,故肺氣虛時可見體倦無力、氣短懶言、自汗等氣虛的癥狀。
(二)肺主宣發和肅降:正常肺氣應宣發通暢,以使肺發揮正常生理作用。如外邪犯肺,肺氣失宣,可引起氣滯胸悶、咳喘等癥狀。
肅降即清肅下降的意思。肺氣以清肅下降為順,如病邪犯肺,則可使其肅降功能失常,引起咳喘或水濕停留、尿少、水腫等癥。
宣發與肅降這兩種功能互相協調,一方面使氣和津液輸布于全身,另一方面又能使機體不致于發生氣滯、氣逆和水濕停留等病變。
(三)主通調水道:水體內水液的運行依靠肺氣的通調、脾氣的轉輸、腎氣的開闔及膀胱的氣化,因而小便通利。肺所以能通調水道,主要是以靠肺氣的肅降,使水液歸腎而下注于膀胱,排出體外。如外邪襲肺,肺氣不宣,肅降無能,水液不得通調,則可出現小便不利、浮腫等癥。故有〞肺為水上之源〞的說法。
(四)主聲:聲音的產生與肺的功能有關。肺氣充足人的聲音宏亮,肺氣虛弱的人聲音低微。風寒襲肺時,肺氣閉塞,可出現聲音嘶啞或失聲。
(五)開竅于鼻:鼻是氣體出入之信道,與肺直接相連。肺氣正常,則鼻竅通利,嗅覺靈敏。若肺有病則可出現鼻塞、流涕、嗅覺異常,甚則出現鼻翼煽動,呼吸困難等癥。
(六)肺合皮毛:皮毛指人體的肌表與毛孔,是人體抵抗外邪的屏障。肺能將衛氣和津液輸布到肌表,溫養皮毛,以維持其正常的生堙功能。肺氣充足則皮毛潤澤,汗孔開合正常,機體不易受外邪的侵襲。若肺氣虛弱,則衛外之氣不足,肌表不固,容易自汗,并易受外邪侵襲而經常感冒,而外邪侵襲肌表,又多引起肺的病癥。肺與肌表、皮毛關系密切。中醫有〞肺與皮毛相表里〞、〞肺合皮毛〞等說法。
二、大腸 大腸的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廢物)。飲食經脾胃小腸消化吸收后,糟粕進入大腸然后排出體外。大腸有病,如排泄功能減弱則便秘;排泄功能亢進則泄瀉。
總之,根據上述生理和病理的表現,可見中醫的肺主要是指呼吸系統,但對體液和血液循環也有調節作用。肺與鼻、皮毛、聲音均有密切關系,臨床上凡屬呼吸系統、體液和血液循環、咽喉等方面的疾患,多可從肺論治。大腸有病則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和癥狀之異常。
肝與膽
生理與病理
一、肝 肝是人體重要臟器之一,主全身血液的儲藏和調節,司肌肉關節的屈伸。肝性喜疏泄條達而惡抑郁,故郁怒每易傷肝,而肝有病又可導致精神情志活動的障礙。肝開竅于目,與膽互為表里。肝經繞陰器(外生殖器),過少腹,分布于 肋,上交于頭頂,故凡外生殖器、少腹、兩 等肝經所過部位出現病證時,中醫則認為可從肝治。
肝的主要生堙和病理如下:
(一)藏血:〞肝藏血〞,〞故人臥,血歸于肝〞。這說明肝能儲藏血液并對周身血液的分布起調節作用。當人處于安靜狀態時(如休息或睡眠),部分血液回流到肝并儲藏起來;活動時,肝內的血液又被動員出來,運送到全身,供給各器官組織的需要。臨床上常由于暴怒傷肝,影響肝的藏血功能,而引起吐血或崩漏等證。
(二)主疏泄:疏泄即疏通暢達之意。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與氣的流通有關。正常時,肝的功能活動既不可太強,疏泄太過,也不可不及,疏泄無能。如肝失條達,疏泄無能,便可產生肝氣郁結的病證,出現胸 脹痛、急躁易怒,或情緒抑郁、胸悶痛等癥。氣郁可進一步導致血瘀,出現 痛不愈, 下結塊等。肝的疏泄功能還與膽汁的分泌排泄、脾胃的消化和脾氣散精等功能有關。若肝氣郁結可進而影響脾胃,出現納呆、噯氣、嘔吐、腹脹、泄瀉等癥狀。若濕熱蘊結,疏泄失司,膽液外溢,則可出現黃疸。
肝氣太盛或肝氣郁結,可以化火,出現頭痛、頭暈、急躁易怒、耳鳴、耳聾、目赤等癥,此即稱為〞肝火〞。化火又可生風,出現眩暈、震顫、抽搐等癥,此又稱為〞肝風〞。故有〞氣有余便是火〞、〞熱(火)極生風〞及〞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等說法。
(三)主筋:肝主管筋的活動,從而支配全身肌肉關節的屈伸,而筋又賴肝血的濡養。肝血不足則筋失所養,出現肢體屈伸不利、麻木、痙攣、拘急等癥狀。〞爪(指指甲)為筋之余〞,肝血不足則指甲變形,色澤枯槁。
(四)開竅于目:眼與肝有密切關系。肝血不足,目失所養,就會出現兩眼干澀,視力模糊或夜盲;肝火上炎,則兩眼紅赤。某些眼科疾病,中醫認為與肝有關,常從肝治療。
二、膽 膽附于肝,與肝相連,位于 下,雖為六腑之一,但與其它臟腑不同,其所藏為精汁,與外界并不直接相通,故又稱為〞奇恒之府〞。膽的主要功能是儲藏膽汁,膽病主要表現為 痛、口苦、嘔吐苦水、黃疸等。膽與肝相表里,因此。臨床上膽的病證常從肝論治。
根據上述生理和病理的表現,可見中醫的肝包括了現代醫學的肝臟和中樞神經、植物神經、心血管等系統。臨床上,這些系統的病癥和眼科某些病癥都可能與肝有關。膽一部分功能基本上與現代醫學的膽相似。
脾與胃
生理與病理
脾胃主管飲食的消化吸收,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器官,故中醫有脾胃為〞后天之本〞的說法。臨床上調理脾胃是中醫治療的重要環節。
一、脾
(一)主運化:運化是運輸和消化的意思。其運化功能有二:一是指由胃初步腐熱(消化)的食物,再經脾進一步消化,并由脾將消化后產生的精微(營養)物質上輸于肺,靠氣血的運行輸送到全身,以滋養各個組織器官。
脾氣健運,則營養充促,肌肉豐滿,四肢溫暖而活動輕健有力,口唇紅潤而光澤,因此說〞脾主身之肌肉〞,〞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若脾失健運,則水谷運化失常,出現食欲不振,食后堵滿,腹脹便溏,日久則出現疲乏無力,肌肉消瘦,面色萎黃,口唇蒼白等營養不足的癥狀。脾能運化水谷,但還要靠命門之火(腎陽)來溫煦,若命門火衰,則可導致脾的運化功能減退,而出現〞五更瀉〞(又稱黎明瀉或雞鳴瀉)或完谷不化(排出消化不良的大便)等癥狀。
一是指輸布(運輸和敷布)水液,即對水有調節作用。這一功能發生障礙時,可導致水濕停滯。如停于頭部則覺頭部沉重如里;停于胸膈則胸悶嘔惡;停于肺部可凝聚為痰;停于體腔則產生胸水或腹水;停于腸道則見腹瀉;停于肌膚則見水腫;充溢四肢則身困體沉等等。古有〞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脾病生濕〞及〞脾為生痰之源〞等說法。
(二)益氣:〞氣〞在這里代表機能活動的動力。人體最重要的氣是〞真氣〞。真氣與脾、肺都密切相關,脾將水谷之精氣上輸于肺,與肺吸入的清氣結合而成為真氣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脾益氣的作用。所以臨床上遇到氣虛患者兼有脾虛癥狀時,應考慮為脾不能益氣;而遇到肺氣虛的患者也常用補脾的方法進行治療。
(三)統血:脾統血即指脾氣能統攝周身血液,使之正常運行而不溢于血管之外。脾氣充足則能統攝血液在脈管內正常運行。脾氣不足則血失統攝(氣不攝血)而行于外,即所謂〞血不循經,溢于脾外〞,因而發生各種出血現象,如長期慢性的皮下出血、便血、月經過多等。
(四)脾的特性
脾氣主升:脾氣因能上升,故可將水谷之精氣和精微、津液上輸于肺,再輸布到其它臟腑,而化生氣血,并能維持人體各個臟器的位置恒定。如脾氣不升,反而下陷(中氣下陷),則出現氣短懶言,久瀉、脫肛、子宮脫垂及其它內臟下垂等癥。
喜燥惡濕:脾虛不運則容易生濕,且濕邪過盛也最易困脾,故脾喜燥而惡濕。若脾為濕困,就會出現頭重、體沉,脘腹滿悶,大便溏泄,舌苔白膩等癥狀。治療時宜燥濕健脾,用藥也應偏于溫燥。
二、胃
主受納和腐熟:受納是接受和盛納的意思。胃有受納水谷及初步腐熟(消化)水谷的功能,故稱〞胃為水谷之海〞。當這一功能障礙時,則出現食欲不振,食量減少,消化不佳,胃脘作痛等癥狀。胃能受納和腐熱水谷主要是靠〞胃氣〞的作用。
(二)胃的特性
胃氣主降:胃氣下降,水谷才能下行,便于消化吸收及排泄。如胃氣不降反而上逆,則出現噯氣、呃逆、惡心、嘔吐等癥狀。
喜潤惡燥:胃性喜潤惡燥,易生胃熱;熱邪亦易犯胃,耗傷胃津,而出現口舌干燥、口渴欲飲等燥象,治療就需用滋養胃陰、清熱生津等藥物。
脾與胃一臟一腑,脾屬陰,胃屬陽;脾立升,胃主降;脾喜燥,胃喜潤;彼此互相依賴,相互制約,保持動態平衡,共同完成飲食的消化吸收功能。當臨床上出現消化障礙時,可以根據脾胃的不同功能,鑒別是脾病或是胃病,分別予以調治。但由于脾胃關系極為密切,如脾運不健,勢必影響胃納;而胃納失常,亦必影響脾運,故脾胃常同病。治療時也多脾胃兼顧。
根據上述中醫對胃的認識,可知與現代醫學所指的胃基本一致;但中醫所謂的〞脾〞則有消化吸收、調節體液和管理血行的的作用。
腎與膀胱
生理與病理
一、腎 腎是主宰人體生長發育、生殖及維持水液代謝平衡的重要臟器。腎臟先天之精,稟受于父母,秉賦的強弱,與先天腎精是否充盛有密切關系,故稱腎為〞先天之本〞。又認為胚胎的形成始于腎,因此,有〞未有此身先有兩腎,故腎為臟腑之本,十二經之根〞的說法。臨床上某些先天發育不全的疾患可從腎論治,又腎位于人體的腹部,故又有〞腰為腎之府〞的說法。腎有病時往往出現腰部的癥狀。腎包括腎陰(真陰與腎水)和腎陽(真陽或命門火)兩部份。正常時,陰陽保持相對的平衡,互相協調,共同保持其正常生理活動。腎主要生理和病理如下:
(一)藏精:其含義有二:一是藏五臟六腑之精,它來源于水谷之精微,經脾運化之后,輸布于全身,其剩余者儲存于腎,以備其它臟腑、五官、四肢之需要:二是藏腎臟本身之精,它是由先天之精和后天水谷之精結合轉化而來的,它與人體的生殖、生長、發育、衰老有密切關系。所以當腎精不足,常常出現男子精少不育、女子閉經或不孕,以及生長發育遲緩或早衰等病證,這些病證均可從補腎治療。
(二)主水:人體內水液的調節與肺、脾、腎三臟有關。肺主宣發肅降和通調水道;脾主水液的轉輸;腎則通過腎關的開闔以調節水量,,這三部份功能總稱〞三焦氣化〞,而這種氣化作用的動力就是腎陽。所以中醫說〞腎主水〞。水液的排泄與否,主要是依靠腎氣的開闔作用,開則水液排出,闔則水液潴留。
(三)主骨、生髓、通腦:腎主骨、即腎與骨骼的生長、發育、堅軟有關如小兒 門閉合過遲,骨質痿軟,以及成人的腿軟無力不能久立等均可從腎治之。又齒為骨之余,故某些牙齒疾患也與腎有關,如小兒生牙過晚,成人牙齒松動、容易脫落等均為腎氣不足或衰弱的反映。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髓聚之為腦,故有〞腦為髓之海〞之說。當腎氣充盛,腎精充足時,則骨、髓、腦三者也健壯充實,四肢輕動有力,行動靈敏,精力充沛,耳聰目明;反之當腎精不足時,則出現智力遲鈍,動作緩慢,骨軟無力等等。近來臨床上應用耳針刺腎穴,治療小兒大腦發育不全、腦震洫后遺癥,以及用中藥補腎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等均是以這一基本理論為依據的。
(四)主命門火:命門火能溫煦全身,促進生長發育,成為各個臟腑功能活動的動力,故命門火不足,可導致全身之陽氣衰弱。又命門火能暖脾以助水谷之運化,若命門火衰,則脾胃不能腐熱水谷,運化水濕,而出現完谷不化、五更泄瀉等癥。
命門火中與性機能有關者叫做〞相火〞。當相火不足時,則出現陽痿、早泄,滑精等性功能衰弱的證候。當腎陰不足而相火相對偏亢,而出現夢中遺精、性欲亢進等證候者,稱為相火妄動。
(五)主納氣:呼吸雖主要由肺所主,但腎能幫助肺吸氣,稱為〞納氣〞。故有〞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之說。當腎虛不能納氣時,就會出現呼多吸少的氣喘。ㄈ绶螝饽[)。這種氣喘病需用補腎納氣的方法治療。
(六)其華在發:毛發生長脫落的過程反映了腎氣的盛衰。腎氣盛的人毛發茂密光澤;腎氣衰的人毛發易于脫落,枯槁發白。又〞發為血之余〞,故發也與血有關。
(七)腎開三竅:腎在上開竅于耳,腎氣充足,則聽力正常;腎虛時則出現耳鳴、耳聾等癥。腎在下開竅于二陰,與大小便的排泄、性機能活動有關。故大便溏泄,小便困難或淋漓不盡、陽痿、早泄等均可從腎治。
(附)女子胞 女子胞又名胞宮,即子宮。有主管月經和孕育胎兒的功能。沖脈、任脈皆起于胞宮,而沖脈、任脈又與肝、腎關系密切,女子在發育成熟后,腎氣旺盛,天癸(月經)始至,子宮乃有孕育胎兒的功能。
二、膀胱 膀胱是儲尿和排尿的器官。當膀胱有病時,就會出現小便的異常和排尿困難。膀胱之所以能排尿,主要靠腎的氣化作用。當腎的氣化功能減退時,則出現排尿困難,甚至尿液潴留。腎氣虛不能固攝時,又會出現小便淋漓不盡,甚至尿失禁。
綜上所述,腎的生理功能包括現代醫學生的生殖、泌尿系統及部分內分泌、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這些系統的疾患都可能笸腎有關。膀胱的功能與現代醫學的認識基本相似,主要是儲尿和排尿的作用,其病變也主要表現在泌尿功能方面。
臟腑
臟腑是內臟的總稱。臟腑學說是以長期的臨床觀察為基礎,以正反之辨證法為指導,既概括本臟的各種生理、病理現象,又聯系到相關的組織器官,綜合歸納,構成若干個功能單位。雖然臟腑在某些方面也有與現代解部學的概念相同之處,但其主要的并不是指內臟本身的解部形態,而是指臟腑的菜單現,故中醫學稱之處〞臟象〞。
臟包括心、肝、脾、肺、腎和心包;因心包是心的外圍,主要表現心的功能,故只稱五臟。腑包括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注),稱為六腑。此外,還有腦、髓、骨、脈、女子胞(子宮)等,這些器官除女子胞外均隸屬于五臟。
臟是儲藏的意思,即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腑是飲食的信道,即所謂〞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臟的功能是儲藏精氣;腑的功能是受納和消化飲食并排泄糟粕。
(注)三焦:為中醫特有的名稱,目三焦可視為胸腹腔或其中臟腑及功能的總稱,即上焦指胸腔或心、肺的總稱;中焦指腹腔上半部或脾、胃的總稱;下焦指腹臏下半部或肝、腎、膀胱、大腸、小腸的總稱。
從解部學角度看,五臟六腑除脾臟以外,大致與現代醫學相符,但其生理功能則與現代醫學中相應臟器的功能有較大的區別。例如,心的功能除主管血液運行外,還包括精神活動;肝的功能包括抑郁、發怒等情志活動,血液的儲藏以及肌肉關節活動的支配等;脾的功能主要是消化飲食,轉運營養物質及水液,并統攝血液,使之正常運行而不溢出血管之外;腎的功能除與尿液的排泄有關外,還包括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機能。六腑中,膽、胃、小腸、大腸、膀胱的主要功能大體上與現代生理學相似,但也有不同,如小腸還與尿液的生成有一定的關系。因此,中醫的五臟六腑按其生理功能來說是有其獨特的含義的,不能完全以西醫所論這些臟腑的生理概念去套用。
臟腑之間,在生理上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發生疾病時又互相影響,互相傳變。臟腑與皮、脈、筋、肌、骨等組織及口、舌、鼻、耳、目等器官也都有密切的聯系,這些器官和組統分別屬于五臟,所以這些組織、器官發生疾病時也常從相應臟腑入手進行治療。例如〞舌為心之苗〞,即舌從屬于心,某些舌體的病態常從心治;又如〞腎主骨〞,骨轉無力常以補腎之法調治。由此看來,臟腑的菜單現,實際上是反映了全身的生理狀態。
生理與病理
脾胃主管飲食的消化吸收,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器官,故中醫有脾胃為〞后天之本〞的說法。臨床上調理脾胃是中醫治療的重要環節。
一、脾
(一)主運化:運化是運輸和消化的意思。其運化功能有二:一是指由胃初步腐熱(消化)的食物,再經脾進一步消化,并由脾將消化后產生的精微(營養)物質上輸于肺,靠氣血的運行輸送到全身,以滋養各個組織器官。
脾氣健運,則營養充促,肌肉豐滿,四肢溫暖而活動輕健有力,口唇紅潤而光澤,因此說〞脾主身之肌肉〞,〞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若脾失健運,則水谷運化失常,出現食欲不振,食后堵滿,腹脹便溏,日久則出現疲乏無力,肌肉消瘦,面色萎黃,口唇蒼白等營養不足的癥狀。脾能運化水谷,但還要靠命門之火(腎陽)來溫煦,若命門火衰,則可導致脾的運化功能減退,而出現〞五更瀉〞(又稱黎明瀉或雞鳴瀉)或完谷不化(排出消化不良的大便)等癥狀。
一是指輸布(運輸和敷布)水液,即對水有調節作用。這一功能發生障礙時,可導致水濕停滯。如停于頭部則覺頭部沉重如里;停于胸膈則胸悶嘔惡;停于肺部可凝聚為痰;停于體腔則產生胸水或腹水;停于腸道則見腹瀉;停于肌膚則見水腫;充溢四肢則身困體沉等等。古有〞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脾病生濕〞及〞脾為生痰之源〞等說法。
(二)益氣:〞氣〞在這里代表機能活動的動力。人體最重要的氣是〞真氣〞。真氣與脾、肺都密切相關,脾將水谷之精氣上輸于肺,與肺吸入的清氣結合而成為真氣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脾益氣的作用。所以臨床上遇到氣虛患者兼有脾虛癥狀時,應考慮為脾不能益氣;而遇到肺氣虛的患者也常用補脾的方法進行治療。
(三)統血:脾統血即指脾氣能統攝周身血液,使之正常運行而不溢于血管之外。脾氣充足則能統攝血液在脈管內正常運行。脾氣不足則血失統攝(氣不攝血)而行于外,即所謂〞血不循經,溢于脾外〞,因而發生各種出血現象,如長期慢性的皮下出血、便血、月經過多等。
(四)脾的特性
脾氣主升:脾氣因能上升,故可將水谷之精氣和精微、津液上輸于肺,再輸布到其它臟腑,而化生氣血,并能維持人體各個臟器的位置恒定。如脾氣不升,反而下陷(中氣下陷),則出現氣短懶言,久瀉、脫肛、子宮脫垂及其它內臟下垂等癥。
喜燥惡濕:脾虛不運則容易生濕,且濕邪過盛也最易困脾,故脾喜燥而惡濕。若脾為濕困,就會出現頭重、體沉,脘腹滿悶,大便溏泄,舌苔白膩等癥狀。治療時宜燥濕健脾,用藥也應偏于溫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