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羊胲子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1.《綱目拾遺》:羊哀,惟山羊有之,胡羊不能成也。亦牛黃、狗寶之類。牛黃細膩而疏松,且香烈,故以黃名;狗寶花白而堅凝如石,故以寶名;此則如爛草團成,輕松而氣羶,人多惜其不能如牛黃、狗寶之精美,故哀之,因名曰哀!痘掠喂P記》載:軍營于羊腹中得石子,名鲊答,形如鴨卵,色紫黃,兩頭有二白圈,圓如黃豆,腰有束帶,寬如韭葉,色青藍,束帶上亦二白圈,質細如玉,滋潤如水。《輟耕錄》亦載:鲊答,產
【拼音名】Yánɡ Hǎi Zǐ
【英文名】Nodules in Goat Stomach
【別名】羊哀、百草丹
【來源】 藥材基源:為牛科動物山羊胃中的草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pra hircus Linnaeus. 采收和儲藏:宰山羊時剖腹取喟,如其中有草結,取出洗凈,晾干。
【原形態】 1.山羊,體長1-1.2cm,體重10-35kg。頭長,頸短,耳大,吻狹長。雌雄額部均有角1對,雄性者角大;角基部略呈三角形,尖端略向后彎,角質中空,表面有環紋或前面呈瘤狀。雄者頜下有總狀長須。四肢細,尾短,不甚不垂。全體被粗直短毛,毛色有白、黑、灰和黑白相雜等多種。 2.綿羊,綿羊為人們較早馴養的家畜;w重隨品種而不同,最小不過20kg,最大可達150-200kg。外形特征亦有多樣。有的雌、雄均有角;有的二者皆無角;有的僅雄性有角。角形與羊尾也因種而有差異其被毛接近原始品種者,具有兩層:外層為粗毛可蔽雨水,內層為纖細的絨毛,藉以保溫。但改良品種僅存內層的絨毛。前后肢兩趾間具有一腺體,開口于前部。具有淚腺。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為飼養家畜之一,口種頗多。 2.為飼養家畜之一,品種多達300余種。群居動物,以草類粉良。怕熱不怕冷。 資源分布:1.分布于全國各地。 2.分布幾遍全國,以北部和西北地區為多。
【性狀】 1.形圓如彈丸,大小不等,常見者直徑為2-3cm。 2.外表灰黑色,略現細小草筋狀物質,微帶光澤,質輕松,體不沉重,無臭。 3.以個大、體輕、色暗、有光澤者為佳。
【性味】味淡;性溫
【歸經】胃經
【功能主治】降逆;止嘔;解百草毒。主噎膈反胃;噫氣;暈船嘔吐;草藥中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9-1.5g;或入丸、散。
【注意】胃火盛者禁服。
【各家論述】 1.《綱目》:治翻胃。 2.《綱目拾遺》:解百草藥毒,治噎膈翻胃。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