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二仙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拼音名】Xiǎo èr Xiān Cǎo
【英文名】Herb of Smalllfower Seaberry
【別名】豆瓣草、女兒紅、沙生草、水豆瓣、豆瓣菜、蟻塔、砂生草、地茜、白粘草、同丹藥、斑鳩窩、船板草、地花椒
【來源】 藥材基源:為小二仙草科植物小二仙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aloragis micrantha (Thunb.) R.Br.ex Sidb. Et Zucc.[Goniocarpus micranthus Thunb.]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全草,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多年生纖弱草本,叢生,高20-40cm。莖四棱形,帶赤褐色,直立,基部匍匐分枝。葉小,具短柄,對生,莖上部葉有時為互生;葉片通常卵形或圓形,長6-10cm,寬4-8mm,先端短尖或鈍,邊緣有小齒,基部圓形,兩面均禿凈,淡綠色或紫褐色。圓錐花序頂生,由細的總狀花序組成;花小,兩性;萼管具棱,裂片4,三角形,宿存;花瓣4,紅色;雄蕊8,花藥紫紅色;雌蕊1;子房下位,具比值棱,花柱4,柱頭密生淡紅色的毛,核果近球形,長約1mm,禿將而亮,有8棱�;ㄆ�6-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荒山及沙地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生長適濕25-28℃,以肥沃、潮濕沙土成砂質壤土栽種為宜,粘土不宜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裂。秋季采收成熟果實,稍晾干后立即播種育苗,種子與草木灰攔勻后均勻地撒播于苗床上,覆蓋細沙2cm,稍鎮壓,澆水,苗高5-6cm時,按行株距15cm×10cm開穴,每穴栽2株。 田間管理 定植成活后,及時中耕除草。春、夏季各追施1次人糞尿或復合肥,秋后追施1次堆肥或草木灰。追肥后進行培土。
【性味】味苦;澀;性涼
【歸經】歸肺;大腸;膀胱;無毒
【功能主治】止咳平喘;清熱利濕;調經活血。主咳嗽;哮喘;熱淋;便秘;痢疾;月經不調;跌損骨折;疔瘡;乳癰;燙傷;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20g,鮮品20-60g;或搗絞汁。外用:適量,干品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散。
【各家論述】 1.《四川中藥志》:消瘀血。治大小便不通,療赤痢,并治熱淋,跌打損傷,月經不調及咳嗽哮喘。 2.《貴州草藥》:清熱,解毒,除濕,消腫。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