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仙子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 出自《本經圖經》。 1.《綱目》:莨菪、云實、防葵、赤商陸,皆能令人狂惑,昔人有未發其義者,蓋此者皆有毒,能使痰迷心竅,蔽其神明,以亂其視聽故耳。 2.《日華子本草》:莨菪子有毒,甘草、升麻、犀角并能解之。
【拼音名】Tiān Xiān Zǐ
【英文名】Black Henbane
【別名】莨菪子、莨菪實、牙痛子、小顛茄子、米罐子、熏牙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茄科植物莨菪、小天仙子的成熟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Hyoscyamus niger L.2.Hyoscyamus bohemicus F. W. Schmit. 采收和儲藏:秋播者于6月上旬,春播者7月中旬,嵫方在8-9月,當下部果皮呈共同色,上部種子充實呈淡黃色時,于分枝處割下,放通風處,1星期后脫粒曬干即成。
【原形態】 一年生工二年生草本,高達1m。全株被粘改建的腺毛。根粗壯,肉質。一年生植株莖極短,莖基部具蓮座狀葉叢,葉長可達30cm,寬達10cm。二年生植析莖伸長分枝。莖生葉互生,無柄,基部半抱莖;葉片卵形至三角狀卵形,長4-10cm,寬2-6cm,先端鈍或漸尖,邊緣呈羽狀淺裂或深裂;向頂端的葉呈淺波狀,兩面除生粘性腺毛外,沿葉脈并被柔毛。花腋生,單一,徑2-3cm;花萼筒狀鐘形,5淺裂,花后增大成壇狀,有10條縱助,外被直立白柔毛;花冠鐘狀,5淺裂,黃色囊有紫堇色網紋;雄蕊5,著生于花冠筒的近中部,稍長于花冠;花藥縱綻裂形,深藍紫色;子房2室,柱頭頭狀,2淺裂。蒴果藏于宿存的萼內,長卵圓形,成熟時蓋裂。種子小,近圓盤形,淡黃棕色,有多數網狀凹穴。花期5月,果期6月。 形態與上種十分接近,主要區別:本種為一年生草本,植株較小。根細瘦而帶木質。無蓮座葉從,莖生葉不作羽狀分裂或僅有極淺的波大辯論淺裂。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村邊、山野、路旁、宅旁等處。 生于村邊、田野、路旁等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安徽、河南、四川、西藏等地。 分布于東北、河北。
【栽培】 生物學特性 性喜溫暖濕潤氣候,生長適宜的溫度為20-30℃,不耐嚴寒,喜陽光,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活、排水良好的中性及微堿性砂質壤土栽培為宜。忌連作,不宜以番茄等茄科植物為前作。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直播法:北方播種時間為3月至4月中旬,長江流域可秋播或春播,以秋播為主。條播或穴播。條播:行距30-40cm,開淺溝,將種子均勻撒入,覆土,以蓋沒種子為度。穴播:穴距30cm×30cm或40cm×40cm,每穴播種10顆左右,播后可稍鎮壓,應經常淺水,溫度在18-23℃有足夠的土壤溫度,播后10d左右出苗,苗齊后進行間苗1次,每穴留壯苗1株。 田間管理 秋播者中耕除草3次。第1次在當年11-12月,第2次于翌年2-3月,第3次在4月。春播者在4月上中旬、5月下旬、6月上旬各中耕1次。中耕宜淺,每穴中耕后追肥1次,以氮肥為主,先淡后濃,先少后多。4月上旬及5月上旬花果期再用2%的磷酸鈣溶液根外追肥兩次,可提高種子產量。 病蟲害防治 蟲害有紅蜘蛛,春季發生,可用化學藥劑防治,并注意不宜選豆類、棉花、茄等為前作。
【性狀】 性狀鑒別 (1)莨菪子 種子細小,腎形或卵圓形,稍扁,直徑1mm。表面棕黃色或灰黃色,具細密隆起的網紋,種臍處突起。氣微,味微辛。 (2)小莨菪子 種子與莨菪子不易區別。 以顆粒飽滿、均勻者為佳。 顯微鑒別 莨菪種子縱切面:種皮外表皮細胞呈不規則波狀凸起,波峰頂端漸尖或鈍圓,長至125μm,細胞壁具透明的紋理;種皮內表皮細胞1列,壁薄,內含棕色物。胚乳細胞含脂肪油及糊粉粒;胚彎曲,子葉細胞含脂肪油,胚根明顯。
【化學成份】 1.莨菪 種子含天仙子胺(hyoscyamine)0.02%-0.17%,東莨菪堿(scopolamine)0.01%-0.08%[1]及阿托品(atropine)[2]等;還含脂肪,其量可達25%。脂肪酸組成為:肉豆蔻酸(myristic aicd)0.3%,棕櫚酸(palmitic acid)6.5%,硬脂酸(stearic acid)1.6%,油酸(oleic acid)35.2%,亞油酸(linoleic acid)56.4%[3]。 2.小天仙子 種子含天仙子胺0.04%,東莨菪堿0.01%[1]。
【藥理作用】 1.對循環系統的作用:1.1.對心臟的作用:東莨菪堿能解除迷走神經對心臟的抑制,使交感神經作用占優勢,故可使心率加快。阿托品有類似作用,而且更強。給兔和犬靜脈注射阿托品2-3mg/kg或東莨菪堿4mg/kg,可拮抗腎上腺素或去甲腎上腺素所誘發的心律紊亂,但不能拮抗引起的心律加快。 1.2.對血管及血流動力學的作用:離體兔血管灌流表明,東莨菪堿可以拮抗腎上腺素引起的收縮作用,但比阿托品弱,同時還能對抗乙酰膽堿所致的血壓下降,改善微循環。 2.對中樞神經的作用:2.1.對行為的影響:東莨菪堿注射于兔側腦室,可出現閉眼,側臥、翻正反射消失,活動減少等現象,與冬眠合劑或與戊巴比妥類合用均可使動物活動減少,表現出與中樞抑制藥的協同作用。但有報告,小劑量東莨菪堿能使小鼠自主活動增加,并能對抗利血平等引起的活動減小,表現中樞興奮作用。因而認為,東莨菪堿對中樞神系系統的作用是雙向性的。 2.2.對動物腦電的影響:給清醒貓腹腔注射氫溴酸東莨菪堿0.05-0.1mg/kg,腦電圖由低幅快波轉變為不規則的高幅慢波,動物表現安靜。當劑量增至0.25-5mg/kg時,腦電圖出現高度同步化和不規則高幅慢波,此時動物表現興奮狂躁。東莨菪堿對犬、兔和大鼠等動物所引起的腦電反應亦非常近似,并能阻斷多種生理刺激所引起的驚醒反應。 2.3.對條件反射的影響:東莨菪堿能不同程度地阻斷大鼠回避性條件反射和二級條件反射,阻斷率與劑量呈平行關系,阿托品作用較弱。 2.4.對痛覺的影響:家兔鉀離子透入法測痛試驗表明,腹腔注射東莨菪堿4mg/kg,給藥后30分鐘痛閾提高49%。靜脈注射同樣劑量的東莨菪堿,給藥后20分鐘痛閾提高37%。而側腦注射5mg/只后20分鐘痛閾提高53%,與度冷丁(60mg/kg腹腔注射)合用痛閾提高147%,而單用度冷丁痛閾升高93%,提示兩藥合用有協同作用。小鼠熱板法試驗表明,腹腔注射東莨菪堿1.25mg/kg,給藥后15分鐘痛閾提高62%,與小劑量度冷丁(10mg/kg腹腔注射)合用,給藥后15分鐘痛閾提高126%,而單用小劑量度冷丁痛閾僅提高23%,這些與家兔實驗結果相一致。另外,給家兔側腦室注射去甲腎上腺素20mg/只后,10分鐘時痛閾下降46%,并能減弱度冷丁的鎮痛作用。東莨菪堿和去甲腎上腺素合用,則能對抗后者的抗鎮痛作用。因此推測東莨菪堿的鎮痛和加強度冷丁鎮痛的作用,可能與其抗去甲腎上腺素的作用有關。 3.對腺體及平滑肌的作用:阿托品對腺體分泌有抑制作用,對活動過強或痙攣狀態下的平滑肌有明顯的弛緩作用。 4.其它作用::阿托品具有散瞳,升高眼壓及調節麻痹的作用,保護胃粘膜作用,鈣拮抗作用,對腎功能衰竭保護作用,另對脊髓損傷也有治療作用。
【毒性】 阿托品作用范圍很廣,利用其一種作用于治療時,其他作用即成為不需要的副作用,5-10mg即能產生顯著的中毒癥狀,最低致死量則為0.08-0.13g,相差十幾倍。 東莨菪鹼對成人的最小致死量約為100mg,幼兒約為10mg。阿托品5-10mg即可產生中毒癥狀,最低致死量則為0.08-0.13g。
【鑒別】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0.5g,置試管中,加乙醚5ml與10%,氨溶液數滴,密寒,振搖,2h后,吸取醚液少量于栽玻片上,揮干醚液,滴加碘化鉍鉀試液2滴,數分鐘后,置顯微鏡下觀察,可見黃紫色,似飛鳥狀結晶。(檢查莨菪類生物堿)(2)取本品粉末0.5g,置試管中,加濃氨試液0.5ml,混勻,再加氯仿5ml,密寒,振搖0.5h,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氯仿溶解,吸取溶液5滴,置水浴上蒸干,加發煙硝酸4滴,蒸干,殘渣加無水乙醇1ml與氫氧化鉀1小粒,顯紫色。(檢查莨菪類生物堿)(3)薄層色譜 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10ml,超聲處理15min,棄去石油醚液,同上再處理1次,藥渣揮干溶劑,加濃氨試液與乙醇的等量混合溶液2ml濕潤,加氯仿20ml,超聲處理15min,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無水乙醇0.5ml溶解,作供試品溶液。另取硫酸阿托品、氫溴酸東莨菪堿加無水乙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對照品溶液,吸取上述2種溶液5μm,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濃氨試液(17:2:1)展開,取出,晾干,依次噴碘化鉍鉀與亞硝酸鈉乙醇試液。樣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兩個桔紅色斑點。
【炮制】《雷公炮炙論》:修事十兩,以頭醋一鎰,煮盡醋為度,卻用黃牛乳汁浸一宿,至明,看乳汁黑,即是莨菪子,曬干別搗重篩用。
【性味】味苦;辛;性溫;大毒
【歸經】歸心;肝;胃經
【功能主治】解涇昌涌;安心定癇。主脘腹疼痛;風濕痹痛;風蟲牙痛;跌打傷痛;喘嗽不止;瀉痢脫肛;癲狂;驚癇;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6-1.2g;散劑,0.06-0.6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衍;煎水洗;或燒煙熏。
【注意】 有大毒,內服宜慎。 1.《本經》:多食令人狂走。 2.《雷公炮炙論》:勿誤服,沖人心,大煩悶,眼生星火。
【各家論述】 1.《本經》:主齒痛出蟲,肉痹拘急。 2.《別錄》:療癲狂風癎,顛倒拘攣。 3.《藥性論》:生能瀉人,熱炒止冷痢,炒焦研細末,治下部脫肛。 4.《本草拾遺》:主痃癖,除邪逐風。 5.《日華子本草》:燒熏蟲牙,洗陰汗。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