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禿瘡花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陜西中草藥志》。
【拼音名】Tū Chuānɡ Huā
【英文名】Herb of Slenderstalk Dicranostigma
【別名】禿子花、勒馬回、兔子花。
【來源】 藥材基源:為罌粟科植物禿瘡花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cranostigma leptopodum(Maxim.)Fedde[Chelidonium franchetianum Prain; Docrampstoga franchetianum(Pranin)Fedde] 采收和儲藏:春季開花期采挖,陰干或鮮用。
【原形態】禿瘡花 多年生草本,高25-80cm。全株含淡黃色液汁,被短柔毛,稀無毛。主根圓柱形。莖多數,綠色,具白粉,上部具多數分枝。基生葉叢生;葉柄長2-5cm;葉片狹倒披針形,長10-15cm,寬2-4cm,羽狀深裂,裂片再次裂或淺裂,背面疏被白色柔毛;莖生葉少數,生于莖上部,長1-7cm,無柄。花1-5朵于莖及分枝頂端排列成聚傘花序;花梗長2-2.5cm,萼片2,卵形,先端細小,綠色,通常無毛,早落;花瓣4,倒卵形或圓形,長1-1.6cm,寬1-1.3cm,黃色;雄蕊多數;雌蕊1,子房狹圓柱形,密被疣狀短毛。蒴果線形,長4-7.5cm,寬約0.2cm,無毛,2瓣自先端開裂至近基部。種子卵圓形,具網紋。花期3-5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丘陵草坡、路邊或墻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河南、青海、四川、云南、西藏、山西、甘肅等地。
【化學成份】全草含10-二十九烷醇(nonasane-10-ol),異紫堇定堿(isocorydine),紫堇定堿(corydine),原阿片堿(protopine),血根堿(sanguinarine),別隱品堿(allocryptopine),海罌粟堿(glaucine),異紫或杷明堿(isocorypalmine),蝙蝠葛任堿(menisperine),木蘭花堿(magnoflorine),紫堇塊莖堿(corytuberine)。根含白屈菜紅堿(chelerythrine),血根堿,原阿片堿,別隱品堿,隱品堿(cryptopine)。
【性味】苦;寒
【歸經】肺;心;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清熱消腫;殺蟲。主咽喉痛;牙痛;咽喉痛;淋巴結結核(瘰疬),禿瘡;癤疥疥癬;癰疽等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各家論述】《陜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殺蟲。治扁桃體炎,牙痛,咽喉痛,淋巴結核,禿瘡,瘡癤疥癬,癰疽。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