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烏桕根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陸川本草》
【拼音名】Shān Wū Jiù Gēn
【英文名】Root of Moutain Tallowtree
【別名】山柳、山柳烏桕、紅心烏桕。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山烏桕的根及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pium discolor (Champ.ex Benth.)Muell.Arg.[Stillingia discolor Champ.exBenth.] 采收和儲藏:秋后采挖,洗凈,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山烏桕 落葉喬木或灌木,高達10m。小枝灰褐色,有點狀皮孔。葉互生;葉柄長2-7.5cm,頂端有腺體2;葉片紙質,橢圓狀卵形,長3-10cm,寬2-5cm,全緣,下面粉綠色;側脈8-12對。穗狀花序頂生,長4-9cm;單性,雌雄同序,無花瓣及花盤;雄花花萼杯狀,先端不整齊齒狀裂,雄蕊2,極少3;雌花生在花序的近基部,萼片3,三角形,于房卵形,3室,花柱3,基部合生。蒴果球形,黑色,直徑1-1.5cm;種子近球形,長4-5mm,直徑3-4mm,外被蠟層。花期4-6月,果期6-12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平原、丘陵、山地的疏林或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化學成份】不詳。果實和種子外周的固形脂含多種脂肪酸,中有肉豆蔻酸1.7%,棕櫚酸46.8%,硬脂酸2.O%,油酸46.4%,亞油酸3.1%。莖含蒲公英賽醇、?-谷甾醇、并沒食子酸。
【性味】苦;寒;有微毒
【歸經】脾;腎;大腸經
【功能主治】利水通便;消腫散瘀;解蛇蟲毒。主大小便不通;水腫;腹水;白濁;瘡癰;濕疹;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各家論述】1.《陸川本草》:去瘀,消腫,通便,清腸胃。治跌打損傷,大便熱結,毒蛇咬傷。2.《廣西民間常用草藥》:治蛇傷,瘡癰,皮膚濕癢,理跌打。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