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酥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別錄》
【拼音名】Sū
【別名】蘇(《本草經(jīng)集注》),酪蘇(《唐本草》),酥油、馬思哥油、白酥油(《飲膳正要》)。
【來源】為牛乳或羊乳經(jīng)提煉而成的酥油。
【制法】 土法加工者,系將鮮乳汁裝在牛皮口袋內(nèi)或其他容器內(nèi),不斷搖動(dòng),使油和乳分開后,取其油脂即成。
【性味】 ①《別錄》:微寒。 ②《千金·食治》:沙牛及白羊酥,味甘,微寒,無毒。牦牛酥,甘,平,無毒。
【歸經(jīng)】《四川中藥志》:牦牛酥,入肝、脾、肺、腎、大腸、小腸六經(jīng)。
【功能主治】 補(bǔ)五臟,益氣血,止渴,潤燥。治陰虛勞熱,肺痿咳嗽,吐血,消渴,便秘,肌膚枯槁,口瘡。 ①《別錄》:補(bǔ)五臟,利大腸,主口瘡。 ②《千金·食治》:沙牛及白羊酥,除胸中客氣,利大小腸,治口瘡。牦牛酥,去諸風(fēng)濕痹,除熱利大便,去宿食。 ③《本草拾遺》:合諸膏,摩風(fēng)腫,腕跌血瘀。 ④《日華子本草》:牛酥,益心肺,止渴、嗽,潤毛發(fā),除肺痿、心熱并吐血。 ⑤《綱目》:挲牛、白羊酥,益虛勞,潤臟腑,澤肌膚,和血脈,止急痛,治諸瘡,溫酒化服。 ⑥《隨息居飲食譜》:潤燥充液,滋陰止渴,耐饑,養(yǎng)營清熱。
【用法用量】?jī)?nèi)服:溶化沖,0.5~1兩;或入膏、丸。外用:涂摩。
【注意】 ①《本經(jīng)逢原》:脾胃虛滑者禁用。 ②《隨息居飲食譜》:中虛濕盛者忌之。
【附方】 ①治咳嗽積年不瘥者,胸膈干痛不利:莨菪二分(以水淘去浮者,水煮令芽出,焙干,炒令黃黑色),酥一雞子許,大棗七枚。上三味,鐺中煎令酥盡,取棗去皮食之,日二。(孟詵《必效方》) ②治氣嗽:杏仁一升(去尖、皮、兩仁者,研濾取汁),酥三合,白蜜三合。以水三升,研濾杏仁,納銅鐺中,煎可減半,納酥、蜜,煎二十沸,納貝母末四分,紫菀末三分,甘草(炙)末一分,更煎攪如稀糖,一服一匙,日三、夜一服,以咳嗽止為度。忌蒜、豬肉,(《延年方》杏仁煎) ③治蜂螫:酥涂之。(《圣惠方》) ④治惡蟲咬:酥和鹽涂之。(《圣惠方》)
【各家論述】 ①《本草會(huì)編》:酥、酪、醍醐,大抵性皆潤滑,宜于血熱枯燥之人,其功亦不甚相遠(yuǎn)也。 ②《本草經(jīng)疏》:凡一切藥用酥炙者,取其淘燥,兼能益精髓,補(bǔ)血脈,又有滲入骨肉使骨易糜之功。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