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泡桐木皮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陜西草藥》
【拼音名】Pào Tónɡ Mù Pí
【英文名】Bark of Farges Catalpa
【來源】 藥材基源:為紫葳科植物灰楸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talpa fargesii Bur.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剝取樹皮,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灰楸 喬木,高達25m。幼枝、花序、葉柄均有分枝毛。樹皮粗糙,灰褐色至灰白色,有縱紋及裂隙,并有少數圓形突起的皮孔。葉對生;葉柄長3-10cm;葉柄長3-10cm;葉片厚紙質;卵形或三角狀心10-13cm,寬10-13cm,先端漸尖,基部截形或微心形,側脈4-5對,基部有3出脈,葉幼時表面微有分枝毛,背面較密,以后變無毛。頂生傘房狀總狀花序,有花7-15朵;花萼2裂至近基部,裂片卵圓形;花冠淡紅色至淡紫色,狀,長約3.2cm;雄蕊2,內藏,退化雄蕊3枚,花絲著生于花冠基部;花柱絲形,長約2.5cm,柱頭2裂,子房2室,胚珠多數。蒴果細圓柱形,下垂,長55-80cm,果片革質,2裂。種子橢圓狀線形,薄膜質,兩端具絲狀種毛,連毛長約5-6cm。花期3-5月,果期6-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村莊邊、山谷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河北、陜西、甘肅、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性味】味苦;性平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除痹;利濕解毒。主風濕痹痛;潮熱;肢體痛;浮腫;熱毒瘡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