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榠樝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 出自《本草經(jīng)集注》;1.《本草經(jīng)集注》:榠樝,大而黃,可進(jìn)酒。 2.《本草圖經(jīng)》:木、葉、花、實(shí)酷類木瓜。陶云大而黃,可進(jìn)酒去痰者是也。欲辨之,看蒂間別有重蒂如乳者為木瓜,無此者為也。 3.《綱目》:木李生于吳越,故鄭樵《通志》謂之蠻云,俗呼為木梨,則蓋蠻之訛也。乃木瓜之大而黃色,無重蒂者也;子乃木瓜之短小而味酢澀者也;則類之生于北土者也。三物與木瓜皆是一類各種,故其形狀功用不甚相遠(yuǎn),
【拼音名】Mínɡ Zhā
【英文名】fruit of Chinese Floweringquince
【別名】木李、蠻楂、瘙樝、木梨、木葉、海棠、土木瓜。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光皮木瓜的果實(shí)。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haenomeles sinensis (Thouin) Koehne[Cydonia sinensis Thouin] 采收和儲藏:10-11月將成熟果實(shí)摘下,縱副為2或4塊,內(nèi)表面向上曬干。
【原形態(tài)】光皮木瓜 灌木或小喬木,高達(dá)5-10m左右。樹皮成片狀脫落;小枝無刺,圓柱形,幼時(shí)被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5-10mm,微被柔毛,有腺齒;托葉膜質(zhì),卵狀披針形,邊緣具腺齒;葉片橢圓卵形或橢圓長圓形,稀倒卵形,長5-8cm,寬3.5-5.5cm,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邊緣有刺芒狀尖銳鋸齒,齒尖有腺,幼時(shí)下面密被黃白色絨毛,花單生于葉腋,花梗短粗,無毛;花直徑2.5-3cm;萼筒鐘狀,外面無毛,萼片三角披針形,長6-10cm,先端漸尖,邊緣有腺齒,外面無毛,內(nèi)面密被淺褐色絨毛;花瓣倒卵形,淡粉紅色;雄蕊多數(shù),長不及花瓣之半;花柱3-5,基部合生,被柔毛,柱頭頭狀,有不明顯分裂,約與雄蕊等長或稍長。梨果長橢圓形,長10-15cm,暗黃色,木質(zhì),味芳香,果梗短。花期4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栽培或野生。 資源分布:分布陜西、江蘇、山東、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云南、廣西、甘肅、湖南廣東、等地。
【栽培】 氣候土壤 宜溫暖濕潤的氣候。以砂質(zhì)壤土或粘質(zhì)壤土為佳。 整地 將土地深耕后,施足基肥,作成寬約3m之畦,或?qū)捈s 1-1.5的苗床。 種植 分株繁殖:3月至4月上旬,或10月至11月上旬,選取母株旁生長1-2年帶有須根的株條。在畦上按行距3m,株距 1-1.5m開穴,穴深20-25cm,直徑約60cm,穴底施以基肥及細(xì)士。每穴栽苗1-2株,覆土壓實(shí),灌水。 種子繁殖:3月中旬至4月上旬先于苗床開深約10cm的溝,溝距約30cm,然后將種子浸泡24小時(shí)后播入,覆土2cm,蓋以稻草,灌水濕潤。至第二年秋季即可移苗定植。行、株距及栽植方法同分株法。 田間管理:移栽成活后,即行除草,并追淡糞肥1次,5-7月間再松土除草2-3次。
【性狀】 性狀鑒別 果實(shí)長橢圓形或卵圓形,多縱剖為2-4瓣,長4-9cm,寬3.5-4.5cm。外表面紅棕色或棕褐色,光滑無皺紋,或稍帶粗糙,剖面果肉粗糙。顯顆粒性。種子多數(shù),密集,每子房室內(nèi)40-50粒,通常多數(shù)脫落。種子扁三角形,氣微,味酸澀,嚼之有沙粒感。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棕紅色。外果皮細(xì)胞多角形,有棕色內(nèi)含物,尚可見少數(shù)氣孔。中果皮薄壁細(xì)胞淺棕色,類圓形。石細(xì)胞多見,方形、類圓形或長圓形,長45-68-108μm,寬31-60μm,壁厚10-20-24μm。網(wǎng)紋導(dǎo)管多見,螺紋導(dǎo)管少見,導(dǎo)管分子長120-135μm,寬10-15μm。草酸鈣方晶長34-51μm,寬8-35μm。
【化學(xué)成份】含黃酮類化合物及鞣質(zhì)(tannine).
【鑒別】(1)取本品粉末2g,加70%乙醇20ml,回流1h,濾過,將濾液滴于濾紙上,待干,噴灑1%三氯化鋁乙醇溶液,干后置254nm紫外光燈下觀察,顯鮮黃色熒光。(檢查黃酮類)(2)取上項(xiàng)濾液1ml,蒸干,殘?jiān)哟佐?ml,使溶解,傾入試管中。沿管壁加硫酸1-2滴,在兩液接界面處,顯紫紅色環(huán),上層液顯污綠色。(檢查皂甙)
【性味】酸、澀;平;無毒
【歸經(jīng)】肺;胃;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和胃舒筋,祛風(fēng)濕,消痰止咳。主吐瀉轉(zhuǎn)筋,風(fēng)濕痹痛,咳嗽痰多,泄瀉,痢疾,聽候仆傷痛,腳氣水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浸油梳頭
【各家論述】 1.《本草經(jīng)集注》:去痰。 2.《本草拾遺》:去惡心,止心中酸水,水痢。 3.《日華子本草》:消痰,解酒毒及治咽酸;煨食止痢。 4.《日用本草》:治霍亂轉(zhuǎn)筋。 5.《中國藥植圖鑒》:治肺炎、粘膜炎、支氣管炎、瘰疬、腺病及咳嗽等。長期服用對肺結(jié)核有良效。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