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蓼子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Liǎo Zǐ Cǎo
【別名】小蓮蓬、細葉一枝蓮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細刺毛蓼的全草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criopolitanum Hance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一年生匍匐小草本。莖平臥,節上生根,多分枝,直立成叢,高5-15cm,帶暗紅色,密被長鬃毛,上部節間被長腺毛。葉互生;葉柄極短或近無柄,密被長毛;托葉鞘膜質,短筒狀,長2-4mm,密被長伏毛,先端截形,有長緣毛,近葉一側開裂。葉小形,狹長圓形或狹披針形,長0.4-2.8cm,寬2-7m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兩面均被白色長伏毛及粒狀細點,間有長眼毛,葉緣有長緣毛或腺毛。頭狀的短總狀花序,花密集,單一頂生,基部承托以一葉狀總苞片,花序梗密生長腺毛;苞片三角狀卵形,長約2.5mm,膜質,密生伏毛,具長線毛,每苞內生1花;花梗遠伸出苞片外,密生腺毛;花淡紫紅色,長3-5mm,花被5深裂,裂片卵圓形,先端尖;雄蕊5,花絲短,花藥暗紫色;雌蕊1,花柱2,伸長,超出花被, 2/3以下合生。瘦果橢圓形,扁平,兩面凸起,長約2.2mm,寬1mm,暗褐色,表面密布細紋,有光澤,全包于宿存花被內。花、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河灘、溝、塘邊濕地,常成片生長。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等地。
【性狀】此外,同屬植物酸模葉蓼 P.Lapathifo-lium L.(參見假辣蓼條)及蠶繭草 P.Japonicum Meissn.(參見蠶繭草條),在四川亦作蓼子草用。
【性味】微苦;辛;性平
【歸經】肺經
【功能主治】祛風解表,清熱解毒。主感冒發熱;毒蛇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附方】①治麻疹不現:蓼子草搗爛或搓爛外滾,或煎水洗。②治大熱大燒不退:蓼子草外滾胸前或背心,并浸汁內服。③治瘧疾日久不愈:紅蓼子草一根。煨酒服。④治羊毛疔:紅蓼根四兩。搗碎煨酒服;如另加野煙頭七個,魚鰍串二兩,馬蹄草七個,煨酒乘極熱時服一杯,更妙。(選方出《重慶草藥》)
【各家論述】《四川中藥志》:散寒活血。治麻疹,羊毛疔,跌損后受寒,陰寒。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