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蓼實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本經》
【拼音名】Liǎo Shí
【別名】蓼子(《補缺肘后方》),水蓼子(《東醫寶鑒》)。
【來源】為蓼科植物水蓼的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置通風干燥處。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水蓼條。
【性味】 辛,溫。 ①《本經》:味辛,溫。 ②《別錄》:無毒。 ③《本經逢原》:咸,微溫,無毒。
【歸經】《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足厥陰經。
【功能主治】 溫中利水,破瘀散結。治吐瀉腹痛,癥積痞脹,水氣浮腫,癰腫瘡瘍,瘰疬。 ①《本經》:主明目,溫中,耐風寒,下水氣,面目浮腫,癰瘍。 ②《藥性論》:歸鼻,除腎氣,兼能去疬瘍。 ③孟詵:通五臟擁氣。 ④《本經逢原》:治消渴去熱,及瘰疬、癖痞、腹脹,皆取其散熱消積之功。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研末或絞汁。外用:煎水浸洗或研末調涂。
【注意】 ①《藥性論》:蓼實,多食吐水,擁氣損陽。 ②張壽頤:蓼實,破瘀消積,力量甚峻,最易墮胎,妊婦必不可犯;亦有血氣索虛,而月事澀少,非因于瘀滯者,亦不可誤與。
【附方】 ①治交接勞復,陰卵腫,或縮入腹,腹中絞痛,或便絕:蓼子一大把。水按取汁,飲一升。干者濃取汁服之。(《補缺肘后方》) ②治霍亂煩渴:蓼子一兩,香豉二兩。每服二錢,水煎服。(《圣惠方》) ③治小兒頭瘡:蓼實搗末,和白蜜、雞子白涂上。(《藥性論》) ④治蝸牛蟲咬,毒遍身者:蓼子煎水浸之。(《本草拾遺》)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