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星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嘉祐本草》
【拼音名】Jīn Xīnɡ Cǎo
【別名】金釧草(《本草圖經》),大金星鳳尾(《履巉巖本草》),鳳尾草(《綱目》)。
【來源】為水龍骨科植物大果假密網蕨的全草。
【原形態】植株高15~45厘米。根狀莖組長,橫走,密生披針形鱗片。葉遠生;柄長5~20厘米,禾稈色;葉片近革質,披針形或矩圓狀披針形,長10~25厘米,寬2.5~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或圓楔形,邊緣軟骨質,多少波狀,無缺刻。側脈兩面明顯。孢子囊群大,圓形,靠近主脈。
【生境分布】生于陰濕山谷中石上或樹干上。分布我國西南部及廣西、安徽、西藏等地。
【性味】 ①《嘉祐本草》:苦,寒,無毒。 ②《本草圖經》:味微酸,性至冷。
【歸經】《本草再新》:入脾經。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解毒。治癰瘍,腫毒,瘰疬,惡瘡,暴赤火眼,淋病,腸風。 ①《嘉祐本草》:主癰疽瘡毒,大解硫黃毒,發背,癰腫,結核,用葉和根酒煎服之;又可作末冷水服及涂發背瘡腫上。根碎之浸油涂頭,生毛發。 ②《本草蒙筌》:解毒消腫,專理外科。初起惡瘡,未潰陽毒,治頸瘰疬,發背癰疽。 ③《綱目》:解熱,通五淋,涼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研末。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注意】 ①《本草圖經》:服后下利,須補,治乃平復,若年不可輒服。 ②《綱目》:憂郁氣血凝滯而發毒者,非所宜也。
【附方】 ①治五毒發背:金星草和根,洗凈,慢火焙干,秤四兩,入甘草一錢,搗末,分作四服,每服用酒一升已來,煎三、二沸后,更以冷酒三、二升相和,入瓶器內封。卻時時飲服。忌生冷油肥毒物。(《經驗方》) ②治腳膝爛瘡:金星草背上星,刮下敷之即干。(《瀕湖集簡方》) ③治腸風:金星草、陳干姜各三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空心新汲水調下。(《續本事方》)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