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卷柏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神農本草經》
【拼音名】Juǎn Bǎi
【英文名】Tamariskoid Spikemoss Herb, Herb of Tamariskoid Spikemoss
【別名】豹足、求股、神投時、交時、石蓮花、回陽草、不死草、長生不死草、萬年松、長生草、石花、還魂草、九死還魂草、見水還陽草、佛手草、萬年青、老虎爪、山拳柏、打不死、鐵拳頭、巖松、卷柏葉、卷柏炭、萬歲、一把抓、大還魂草、回生草、含生草、地面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卷柏科植物卷柏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Selaginella tamariscina(Beauv.) Spring[Stachygynandrum tamariscinum Beauv.]2.Selaginella pulvinata(Hook.et Grev.)Maxim.[Lycopodium pulvinatum(Hook.et Grev.)Maxim.]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去根洗凈,曬干。
【原形態】 1.卷柏,多年生草本,高5-15cm。主莖短或長,直立,下著須根。各枝叢生,直立,干后拳卷,密被覆瓦狀葉,各枝扇狀分枝至2-3回羽狀分枝。葉小,異型,交互排列;側葉披針狀鉆形,長約3mm,基部龍骨狀,先端有長芒,遠軸的一邊全緣,寬膜質,近軸的一邊膜質緣極狹,有微鋸齒;中葉兩行,卵圓披針形,長2mm,先端有長芒,斜向,左右兩側不等,邊緣有微鋸齒,中脈在葉上面下陷。孢子囊穗生于枝頂,四棱形;孢子葉三角形,先端有長芒,邊緣有寬的膜質;孢子囊腎形,大小孢子的排列不規則。 2.墊狀卷柏形態與卷柏相似,主要區別為根散生,不聚生成干,分枝多而密。腹葉并行,指向上方,肉質,全緣。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于向陽山坡或巖石縫內。 2.多生于向陽的干旱巖石縫中。 資源分布:1.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中南及陜西、四川。 2.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栽培】 1.生物學特性 喜光,具很強的抗旱能力,多生于向陽的山坡巖石上,或干旱的巖石縫中。在溫度20℃左右潮濕的地方生長正常。 2.栽培技術 分莖繁殖,有些種類可用葉片繁殖及孢子繁殖。分莖繁殖是將匍匐莖切成3-6cm長的莖段,放在細砂土上,每日澆水3-4次,保持濕潤,即可成活。有些種類可將小葉片插到泥土中,澆水保濕,就能生根發出新葉。一些直立莖的種類,可用孢子繁殖,選取葉腑中長有成熟孢子囊的莖段,自枝頂切下1.5cm,置于排水良好的潔凈土壤表面,土壤常用1份泥土加4份細砂混合而成,在莖段切口上灑些過篩的細土,保持切口的濕度,用玻璃加蓋,防止失水,常保持潮濕,置于20℃左右溫度條件下,約9個月后就能長出新株。
【性狀】 1.性狀鑒別 全體緊縮如拳形,基部的須根大多已剪除,或剪短,僅留須根殘基,或簇生眾多棕色至棕黑色須根,長短不一,長者可達10cm。枝叢生,扁而有分枝,綠色或棕黃色,向內卷曲,枝上密生鱗片小葉,葉片卵形,長1.5-2.5mm,寬約1mm,先端銳尖,有淺綠色至淺棕色長芒,葉緣膜質,有不整齊的細鋸齒,中葉斜列。質脆,易折斷。無臭,味淡。 2.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圓形或橢圓形,外壁稍增厚。其內為厚壁細胞層,占莖橫切面的極大部分,近背、腹兩側各有1葉跡維管束;厚壁細胞含有紅棕色物質。向內薄壁細胞排列疏松,內含油滴。內皮層不明顯。維管束周韌型,3個并列,中央1個較大,呈新月形。 葉表面觀:上下表皮細胞相似,狹長形,垂周壁近平直或略彎曲,平周壁光滑,氣孔附近表皮細胞近等徑形。氣孔不定式,分布于上下表皮沿中脈附近,上表皮分布較少。
【化學成份】全草含蘇鐵雙黃酮(sotetsuflavone),穗花杉雙黃酮(amentoflavone),扁柏雙黃酮(hinokiflavone),異柳杉雙黃酮(isocryptomerin),柳杉雙黃酮(cryptomerin)B,芹菜素(apigenin)和海藻糖(trehalose)等。
【藥理作用】 1.抗癌作用: 對化學抗癌劑或放射治療敏感瘤均有效;常用于絨毛膜上皮癌,惡性葡萄胎、鼻癌、肺癌、肝癌。試驗證明:卷柏全草的熱水提取物,用總細胞容積法測定,對小鼠肉瘤-180%抑制率為61.2%,乙醇提取物的抑制率為18.6%;本品體內實驗,對小鼠艾氏腹水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延長移植腫瘤動物的壽命。其同科植物石上柏(深綠卷柏)體外實驗,亦有較高的抗癌活性的作用。臨床實踐觀察:對瘤體較小的癌腫療效最好。 2.止血作用: 卷柏炒用具有止血作用。 3.抑菌作用:100%卷柏煎劑用平板打洞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4.解痙作用:本品所含的芹菜甙元對平滑肌有中度解痙作用。經豚鼠和大鼠實驗表明還有較弱的抗胃潰瘍作用。
【鑒別】 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50ml,回流1h,濾過。濾液回收溶劑至干。加無水乙醇2ml使溶。 (1)取上述溶液0.5ml,加乙醇稀釋到3ml,加鎂粉適量,再加濃鹽酸0.5ml,加熱5min,顯紅色。(檢查黃酮)(2)薄層色譜 取上述溶液及溴酚藍、甲基黃對照品液,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G-CMC板上,用異丙醇-濃氨水-水(13:1:1)展開,吹開后噴2%三氯化鋁甲醇液,于紫外光燈(254nm)下觀察,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熒光斑點。
【炮制】卷柏炭:取潔凈的卷柏,置鍋內用武火炒至外表現焦黑色,內呈焦黃色,噴淋清水,取出,曬干。
【性味】辛;平;無毒
【歸經】肝;心經
【功能主治】活血通經。主經閉;癥瘕;跌打損傷;腹痛;哮喘;吐血;便血;尿血;衄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4.5-10g。外用:適量,研末敷。。
【注意】孕婦禁服
【各家論述】 1.《本草求真》:卷柏,其治有分生熟。生則微寒,力能破血通經,故治癥瘕淋結等癥;炙則辛溫,能以止血,故治腸紅脫肛等癥,性與側柏葉懸殊,治亦稍異,不可不辨。 2.《本經》:主五臟邪氣,女子陰中寒熱痛、癥瘕、血閉、絕子。 3.《別錄》:止咳逆,治脫肛,散淋結,頭中風眩,瘺躄,強陰益精。 4.《藥性論》:治月經不通。 5.《日華子本草》:鎮心,除面皯,頭風,暖水臟。生用破血,炙用止血。 6.《分類草藥性》:治跌打損傷,行氣,炒黑止吐血。 7.《現代實用中藥》:治尿血。 8.《安徽藥材》:外用可治刀傷。 9.《南寧市藥物志》:治熱性腸出血及子宮出血,外用接骨。
【臨床應用】生用破血,炒用止血。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