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藻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1. 陶弘景:海藻生海島上。黑色如亂發而大少許,葉大都似藻葉。 2.《本草拾遺》:海藻,有馬尾者,大而有葉者,《神農本草經》及注,海藻功狀不分。馬尾藻生淺水,如短馬尾,細,黑色,用之當浸去咸。大葉藻生深海中及新羅,葉如水藻而大,《神農本草經》云主結氣癭瘤是也。 3.《本草圖經》:海藻,生東海池澤,今出登萊諸州海中。凡水中皆有藻,周南《詩》云:于以采藻,于沼于是也。陸璣
【拼音名】Hái Zǎo
【英文名】Seaweed
【別名】落首、海蘿、烏菜、海帶花、海藻菜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尾藻科植物羊棲菜及海蒿子的藻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rgassum fusiforme(Harv.)Setch.[Hizikia fusiforme(Harv.)Okam.];Sargassum pallidum(Turn.)C.Ag.[S.confusum C.Ag.]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由海中撈取或割取,去凈雜質,用淡水洗凈,曬干。
【原形態】 1.羊棲菜 多年生褐藻,肉質,黃色,高7-40cm。固著器纖維狀似根;主軸圓柱形,直立,直徑2-4mm,從周圍長出分枝和葉狀突起;分枝很短;葉狀突起棍棒狀,長3-7cm,先端盾形,有時膨大,中空成氣泡,全緣。氣囊和生殖托均腋生;氣囊紡錘形,長5-10mm;生殖托圓柱形或橢圓形,長5-15mm,成叢腋生。 2.海蒿子 多年生褐藻,暗褐色,高30-100cm。固著器扁平盤狀或短圓錐形,直徑可達2cm;主軸圓柱形,幼時短,但逐年增長,兩側有呈鈍角或直角的羽狀分枝及腋生小枝,幼時其上均有許多短小的刺狀突起;葉狀突起的形狀,大小差異很大,披針形、倒披針形、倒卵形和線形均有,長者可達25cm,短者只2cm,寬者可達2.5cm,有不明顯的中脈狀突起,并有明顯的毛窠斑點,狹者只1mm,無中脈狀突起,也無斑點,全緣或有鋸齒。在線形葉狀突起的腋部,長出多數具有絲狀突起的小枝,生殖托或生殖核即從絲狀突起的腋間生出。氣囊生于最終分枝上,有柄,成熟時球形或近于球形,頂端圓或有細尖狀凸起,表面有稀疏的毛窠斑點。生殖托單生或總狀排列于生殖小枝上,圓柱形,長3-15mm或更長,直徑約1mm。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長于經常有浪水沖擊的低潮和大干潮線下的巖石上。 2.生長于低潮帶的石沼中和大干潮線下1-4m深的巖石上。 資源分布:1.分布遼寧、山東、福建、浙江、廣東等沿海地區。 2.分布遼寧、山東的黃海和渤海沿岸。
【性狀】 性狀鑒別 (1)小葉海藻 全體皺縮卷曲,黑褐色,有的被白霜,長15-40cm。主軸圓柱形,具短枝,葉狀突起呈線形、長棒形,略扁,先端有時膨大,中空或成盾狀。氣囊紋錘形、梨形或球形,叢生。生殖托圓柱形或長橢圓形。氣腥,味咸。 (2)大葉海藻 主軸表面有短刺狀突起。分枝多,基部葉狀突起呈披針形,全緣或有粗鋸齒,革質,上部葉狀突起呈狹披針形或絲狀。氣囊球形或卵形,頂端圓或有短尖。生殖托圓柱形。氣腥,味咸。均以色黑褐、鹽霜少、枝嫩無砂石者為佳。 顯微鑒別 (1)小葉海藻 主軸橫切面:表面細胞長橢圓形,內含大量載色體,外壁角質化,徑向排列,排列緊密。皮層小,細胞較大,類圓形,接近表皮的皮層細胞較小,內含載色體。髓部較大,由類圓形小細胞緊密排列而成。 葉狀體橫切面:表皮細胞狹長(10μm×26μm),外壁被蠟質薄膜,內含大量粘液質,縱向緊密排列。接近表皮的一層細胞為類圓形(38μm×30μm),排列緊密。中間為橫向排列的長方形或類橢圓形細胞(38μm×102μm)。無類似葉脈狀結構。 (2)大葉海藻 主軸橫切面:表皮細胞長橢圓形,內含大量載色體,外壁角質化,徑向排列,排列緊密。皮層較大,細胞類圓形,接近表皮的皮層細胞類圓形,較小,內含載色體。髓部為多角形細胞組成,細胞較小,大小為皮層細胞的1/2-1/4。 葉狀體橫切面:表皮由橢圓形縱向緊密排列的細胞(13μm×26μm)組成,外壁被蠟質薄膜。中間部位隆起,具有類似葉脈狀結構,細胞長橢圓形(13μm×26μm),徑向排列。
【化學成份】 1.羊棲菜 含褐藻酸(alginic acid)15.32%-32.18%,甘露醇(mannitol)2.21%-7.87%,碘32.2%-84.2%,氧化鉀(potassium oxide)3.23%-11.67%,總灰分19.72%-37.53%,羊棲菜多糖A(SFPP),羊棲菜多糖B(SFPPR),羊棲菜多糖C(SFPPRR)及褐藻淀粉即海帶淀粉(laminarin)。 2.海蒿子 含褐藻酸,甘露醇,碘,鉀,粗蛋白,灰分,馬尾藻多糖(sargassan),還含以腦磷脂(cephalin)為主的磷脂類化合物。
【藥理作用】 1.對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的影響:體重18-22g小鼠,給藥組腹腔注射100mg/kg褐藻酸鈉溶液,對照用等量生理鹽水,連續給藥7天,結果褐藻酸鈉能明顯增強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吞噬百分數為對照組的1.43倍,吞噬指數為對照組的2.96倍。 2.對淋巴細胞轉化的影響:取正常人肝素抗凝血0.2ml,加入含有培養液2ml的試管中,分為對照、PHA、褐藻酸鈉和褐藻酸鈉加PHA等4組。每管加入3H一TdR或3H一UR,計數并計算刺激指數SI值。結果表明,與對照組比較褐藻酸鈉能促進3H一TdR和3H一UR滲入淋巴細胞,但都比PHA弱,在TdR實驗中,褐藻酸鈉與PHA合用有拮抗作用;在3H一UR實驗中,褐藻酸鈉與PHA合用有加合作用。其Sl值分別為1.000,3.827,1.514,1.840。 3.對白細胞數的影響:取體重18-22g昆明種小鼠30只,分為生理鹽水、環磷酰胺(Cy)和藥物加Cy組。給藥組腹腔注射l00mg/kg褐藻酸鈉,連續給藥8天,第7天除生理鹽水組外,其余每鼠腹腔注射2mg/0.4mlCy,第9天檢查各鼠白細胞數。結果表明,褐藻酸鈉對環磷酰胺引起的白細胞減少均有對抗作用,對抗率達54.35%,與對照組比較P<0.001。 4.對小鼠溶血素生成的影響:取體重18-22g小鼠20只,分2組。給藥組腹腔注射 100mg/kg褐藻酸鈉,對照用等量生理鹽水。連續給藥8天。對照組與給藥組半數溶血值(HC50)分別為7.913±1.335,29.29±4.236(P<0.001),HC50為對照組的3.70倍,表明褐藻酸鈉具有增強體液免疫的功能。 5.對60Co射線輻射作用的影響:取體重18-22g昆明種小鼠40只,分2組。給藥組腹腔注射100mg/kg褐藻酸鈉,連續給藥7天,第8天給藥后l小時,以0.2064c/kg總劑量進行60Co r射線照射23分鐘,觀察30天。結果褐藻酸納對60Co射線照射所致的損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并能降低死亡率,延長存活時間(P<0.05)。 6.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取體重20-22g小鼠20只,分2組。給藥組腹腔注射l00mg/kg褐藻酸鈉,連續7天。第6天腹腔注射75%蛋黃乳液0.5ml,20小時后取血,測定血清膽固醇含量。結果對照組膽固醇含量為49.11±56.23mg/100ml,給藥組為311.21±30.87mg/100ml,下降率為36.50%(P<0.001)。表明褐藻酸鈉具有明顯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 7.抗腫瘤作用:按文獻方法接種S180于18-22g小鼠,次日給藥組腹腔注射200mg/kg褐藻酸鈉。對照組用等量生理鹽水,連續給藥9天,處死動物結果對照組平均瘤重1.807±0.117g,給藥組為1.151±0.140g,抑制率為36.30%(P<0.001)海藻中多糖B(SFPPR,是用多糖A水溶液加 CPC沉淀,鹽溶,加乙醇沉淀物)和多糖C(SFPPRR,是用多糖B水溶液加氯化鈣沉淀,鹽溶,加乙醇沉淀物)抗腫瘤試驗結果,SFPPR對小鼠S180和EAC的抑瘤率分別為48.8%和 38.5%;SFPPRR抑瘤率分別為28.8%和12%。 8.抗內毒素作用:海藻中提取的多糖A(SFPOP,粗多糖水溶液加等容乙醇沉淀物)、多糖B(SFPPR)和多糖c(SFPPRR)對抗小鼠內毒素中毒效果(劑量30mg/鼠)為:SFPP、SFPPR、SFPPRR和 對照組的存活率分別為6/10,9/10,3/10,和0/10。 9.對I型單純皰疹病毒的作用:海藻多糖對I型單純皰疹病毒在同時治療、管外給藥途徑的最低有效劑量分別為<25mg/ml(抑制病毒對數為2.45),<50μg/ml(2.50),<100μg/ml(2.25)。按6種不同劑量(25,50,100,250,500,1000μg/ml)的平場對數值來初步評價4種給藥途徑的療效時,同時給藥途徑(3.36)優于治療途徑(3.29),治療給藥途徑優于管外給藥途徑(2.37),管外給藥途徑優于預防途徑(0.72)。 10.其它作用:褐藻酸鈉對大鼠紅細胞凝集有明顯促進作用,其凝集率為53.63%,與對照組比較P<0.001。海藻對枯草桿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毒性】毒性海藻供食用。在對家兔灌胃時,與甘草并無明顯的毒性相加作用,即并未發現中藥中所謂相反的情況。藻膠酸鈉對小鼠有毒性(腹腔注射05-lg/kg,48小時后死亡率為30%及82%),對大鼠則無;故用藻膠酸鈉作混懸劑以測定藥物毒性時,不應使用小鼠。對貓靜脈或腹腔注射藻膠酸鈉能引起心內血栓或傷害腦、腎、肝等器官。藻膠酸對小鼠無致癌作用。
【鑒別】取本品粗粉1g,加水20ml,冷浸數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3-5ml,加三氯化鐵試液3滴,生成棕色沉淀。
【炮制】揀去雜質,用水略漂,稍晾,切段,曬干。
【性味】苦;咸;寒
【歸經】肺;脾;腎;肝胃經
【功能主治】軟堅;消痰;利水;退腫。主瘰疬;癭瘤;積聚;水腫;腳氣;睪丸腫痛;(疒頹)疝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浸酒或入丸、散。
【注意】 脾胃虛寒蘊濕者忌服。 1.《本草經集注》:反甘草。 2.《本草經疏》:脾家有濕者勿服。 3.《本草匯言》:如脾虛胃弱,血氣兩虧者勿用之。
【附方】①治頷下瘰疬如梅李:海藻一斤,酒二升。漬數日,稍稍飲之。 (《肘后方》)②治頸下率結囊,漸大欲成癭: 一、海藻一斤(去咸),清酒二升。上二味,以絹袋盛海藻酒漬,春夏二日。一服二合,稍稍含咽之,日三。酒盡更以酒二升漬,飲之如前。渣暴干,末服方寸匕,日三。盡更作,三劑佳(《肘后方》)二、昆布、海藻等分。末之,蜜丸屈口杏核大。含,稍稍咽汁,日四、五。(《肘后方》)③治蛇盤瘰疬,頭項交接者:海藻菜(以蕎面炒過)、白僵蠶(炒)等分。為末,以白梅泡湯,和丸,梧子大。每服六十丸,米飲下,必泄出毒氣。(《世醫得效方》)④治石癭、氣癭、勞癭、土癭、憂癭:海藻(洗)、龍膽、海蛤、通草、昆布(洗)、礬石(枯)、松蘿各三分,麥曲四分,半夏。上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忌鯽魚、豬肉、五辛、生菜諸雜毒物。 (《三因方》破結散)
【各家論述】 1.張元素:海藻,治癭瘤馬刀諸瘡堅而不溫者!秲冉洝吩,咸能軟堅。營氣不從,外為浮腫,隨各引經之藥治之,無腫不消,亦泄水氣。 2.《綱目》:海藻,咸能潤下,寒能泄熱引水,故能消癭瘤、結核、陰腫之堅聚,而除浮腫、腳氣、留飲、痰氣之濕熱。使邪氣自小便出也。按東垣李氏,治瘰疬馬刀散腫潰堅湯,海藻、甘草兩用之,蓋以堅積之病,非平和之藥所能取捷,必令反奪,以成其功也。 3.《本草崇原》:海藻,其味苦咸,其性寒潔,故主治經脈外內之堅結。癭瘤結氣,頸下硬核痛癰腫,乃經脈不和而病結于外也。癥瘕堅氣,腹中上下雷鳴,乃經脈不和而病結于內也。海藻主通經脈,故治十二經水腫,人身十二經脈流通,則水腫自愈矣。 4.《本草新編》:海藻,專能消堅硬之病,蓋咸能軟堅也,然而單用此一味,正未能取效,隨所生之病,加入引經之品,則無堅不散矣。予游燕趙,遇中表之子,談及伊母生癭,求于余,余用海藻五錢,茯苓五錢,半夏一錢,白術五錢,甘草一錢,陳皮五分,白芥子二錢,桔梗一錢,水煎服,四劑而癭減半,再服四劑而癭盡消,海藻治癭之驗如此,其他攻堅,不因此而可信乎。 5.《本草便讀》:海藻,咸寒潤下之品,軟堅行水,是其本功,故一切瘰疬癭瘤頑痰膠結之證,皆可用之。然咸走血,多食咸則血脈凝澀,生氣日削,致成廢疾不起者多矣。 6.張壽頤:海藻,咸苦而寒,故能軟堅散結。癭瘤結核,皆肝膽火炎、灼痰凝絡所致,寒能清熱,固其專長,而陰寒凝聚之結核,非其治矣。癰腫瘕,多由血熱淤滯而生;腹鳴水腫,更多濕熱停頓之候,凡此諸癥之屬于陽實有余者,固可治之,而正氣不及,清陽不運諸癥,不可概施!秳e錄》特提結熱二字,最當注意,非謂陽虛血瘋之瘤癰腫,及寒水泛溢等病,皆可以此統同論治也。十二水腫,蓋以十二經而言,諸經積水,固皆有濕熱不利之一候,此類寒滑泄水之藥,固可用之。又甄極謂治心下滿,疝氣下墜疼痛,卵腫;李《海藥本草》以治奔豚氣,腳氣,水氣浮腫,皆當以熱壅有余一面而言,正與腎水泛濫之奔豚,及寒水凌心、寒疝結痛諸癥,兩得其反,此皆讀古人書者,不可不辨之門徑,非謂凡此諸病,不問虛實寒熱,皆以此物一例通用也。 7.《本經》:主瘦瘤氣,頸下核,破散結氣,癰腫瘕堅氣,腹中上下嗚,下十二水腫。 8.《別錄》療皮間積聚,暴,留氣,熱結,利小便。 9.《藥性論》:治氣痰結滿,療疝氣下墜,疼痛核腫,去腹中雷鳴,幽幽作聲。 10.孟詵:主起男子陰氣,常食之,消男子疾。 11.《海藥本草》:主宿食不消,五鬲痰壅,水氣浮腫,腳氣,奔豚氣。 12.《本草蒙筌》:治項間瘰疬,消頸下癭囊,利水道,通癃閉成淋,瀉水氣,除脹滿作腫。 13.《現代實用中藥》:治慢性氣管炎等癥。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