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還陽參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滇南本草》。
【拼音名】Hái Yánɡ Shēn
【英文名】root of Longstem Hawksbeard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滇川還陽參、驢打滾兒草和長莖還陽參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repis riges cens Diels2.Crepis crocea (Lamk.) Babc. [C.turczani-nowii C. A. Mey.]3.Crepis elongata Babc. [Crepis tibetica Babc.]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全草,秋季采根,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 1.滇川還陽參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根圓柱形。莖直立,木質(zhì),不分枝或叉狀分枝。葉無柄;莖基產(chǎn)葉小,鱗片狀;中部葉條形,長6-10cm,寬3-4mm,全緣或有細齒,稍反卷,無毛或有短柔毛。頭狀花序小,均有12朵小花,排成疏圓錐花序,梗長0.5-3.5mm05-6-16總苞圓柱形至鐘狀,長8-9mm,寬2-2.5mm;外層總苞片6,條形或披針形,長為內(nèi)層的1/2,內(nèi)層總苞片8-12,披針形,近先端有密纖毛;舌狀花橘黃色,長約12mm。瘦果紡錘形,近扁平,褐色,長3.5--4mm,有10-16條縱肋;冠毛淡黃白色,長約5mm。 2.驢打滾兒草 多年生草本,高20-30cm。莖直立,不分枝或分枝�;~叢生,倒披針形,長4-8cm,寬0.8-2cm,急尖,邊緣有波狀齒,或倒齒狀至羽狀半裂,裂片全緣,基部漸狹成具短翅的葉柄,白色或蒼白色帶紫色;莖上部葉條形,漸尖,無柄;最上部葉小,苞葉狀。頭狀花序較大,單生于枝端;總苞鐘狀,長11-14mm,寬4-9mm;外層總苞片8-13,長為內(nèi)層總苞片的1/3-1/2,條狀披針形,漸尖,有毛,內(nèi)層總苞片披針形,先端鈍,邊緣膜質(zhì),有柔毛;舌狀花黃色。瘦果紡錘形,長7-8mm。 3.長莖還陽參 多年生草本,高30-50cm。根圓柱形。莖直立,深綠色,有縱槽紋,分枝多。葉互生,退化成極小的刺狀葉,長0.5-1cm,先端銳尖。頭狀花序頂生,花黃色。瘦果黑褐色,先端有白色冠毛。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高山坡開曠的石隙中。 2.和于山坡、山谷或路旁。 3.生于山坡、田邊、路旁草叢中。 資源分布:1.分布于四川及云南。 2.分布于東北、華北及西藏。 3.分布于廣東、廣西、云南、西藏等地。
【化學(xué)成份】地上部分含8β-羥基-11β,13-二氫中美菊素(8β-hydroxy-11β,13-dihydrozaluzanin)C,8β-羥基異珀菊內(nèi)酯(8β-hydroxyisoamberboin)8-表去酰洋薊苦素(8-epidesacyl-cynaropicrin)[1-3]。
【性味】味苦;甘;性涼
【功能主治】止咳平喘;健脾消食;下乳。主支氣管炎;肺結(jié)核;小兒疳積;乳澎不足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或入膏、丸。外用:適量,熬膏涂敷。
【注意】《滇南本草》:肺熱者忌用。若誤用之,令人咳血,或咳嗽帶血,或鼻血,或煩躁不安。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治諸虛百損,五癆七傷,血氣衰敗,頭暈耳鳴,心慌怔忡,婦人白帶漏下,損傷督任二脈。 2.《文山中草藥》:健胃消食,補腎壯陽。治小兒消化及營養(yǎng)不良,胃痛,性神經(jīng)衰弱。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