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灰栒子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拼音名】Huī Xún Zǐ
【英文名】Fruit of Peking Cotoneasteer
【別名】栒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灰栒子的枝葉及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toneaster acutifolius Turcz.[C.acutifolia Turcz.var.pekinensis Koehne] 采收和儲藏:6-8月采收。
【原形態(tài)】灰栒子 落葉灌木,高2-4m。枝條開展,圓柱形,棕褐色或紅褐色,幼時被長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2-5mm,具短柔毛;托葉線狀披針形,脫落;葉片橢圓卵形至長圓卵形,長2.5-5cm,寬1.2-2cm,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全緣,幼時兩面均被長柔毛,下面較密,老時逐漸脫落。花兩性;2-5朵組成聚傘花序,總花梗和花梗被長柔毛;苞片線狀披針形;花直徑7-8cm;萼筒鐘狀或短鐘狀,外面被短柔毛,內(nèi)面無毛;萼片5,三角形;花瓣5,直立,先端圓鈍,白色外帶紅暈;雄蕊10-15,比花瓣短;花柱通常2,離生,短于雄蕊,子房下位。果實橢圓形稀倒卵形,直徑7-8mm,黑色,內(nèi)有小核2-3個。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400-3700m的山坡、山麓、山溝及叢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北及陜西、甘肅、青海、河南、湖北等地。
【性味】苦、澀;涼
【歸經(jīng)】肝經(jīng)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解毒斂瘡。主鼻衄;牙齦出血;月經(jīng)過多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