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帶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嘉祐本草》
【拼音名】Hǎi Dài
【別名】海馬藺、海草(《東北藥植志》)。
【來源】為大葉藻科植物大葉藻的全草。春、夏、秋皆可采收,除去雜質(zhì),用淡水洗凈,陰干。
【原形態(tài)】大葉藻(《本草拾遺》) 多年生沉水草本。根莖橫臥,白色肥厚;莖在基部有分枝,扁平,淡栗色。葉綠色,線狀,長達(dá)50厘米以上,寬約5毫米,質(zhì)柔軟;托葉膜質(zhì),狹長。花序肉穗狀,生于篦狀苞內(nèi);花小,雌雄花交叉排列成兩行,無花被,裸出;子房卵狀長圓形,先端有鑿形花柱,柱頭二裂,剛毛狀。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中。分布遼寧、山東沿海。產(chǎn)于遼寧、山東等地。
【性狀】干燥全草,呈細(xì)長帶狀,全緣,常皺縮或卷曲,多碎斷,直徑約2~8毫米,薄如紙,表面棕綠色至棕色,上有類白色鹽霜。質(zhì)脆如紙,折斷面有細(xì)毛樣纖維。臭微弱;味咸。
【化學(xué)成份】干大葉藻含水分28.5%,灰分17%,粗纖維21.2%,氮0.71%,蛋白質(zhì)4.81%,脂肪1.2%,戊聚糖8.82%。又含大葉藻素,內(nèi)有半乳糖醛酸、半乳糖、阿拉伯糖、木糖、o-甲基木糖和洋芫荽糖。尚含鞣質(zhì)、維生素B2等。含碘量不及海藻。
【藥理作用】用乙醚從海帶(大葉藻)中提出的一種成分,對結(jié)核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揀去雜質(zhì),清水漂凈,切成寬絲,晾干。
【性味】咸,寒。 ①《品匯精要》:味苦咸,性寒,無毒。 ②《隨息居飲食譜》:咸甘,涼。
【功能主治】軟堅(jiān)化痰,利水泄熱。治癭瘤結(jié)核,疝瘕,水腫,腳氣。 ①《嘉祐本草》:催生,治婦人及療風(fēng),亦可作下水藥。 ②《本草圖經(jīng)》:下水速于海藻。 ③《綱目》:治水病,癭瘤,功同海藻。 ④《玉楸藥解》:清熱軟堅(jiān),化痰利水。 ⑤《醫(yī)林纂要》:補(bǔ)心,行水,消痰,軟堅(jiān)。消癭瘤結(jié)核,攻寒熱瘕疝,治腳氣水腫,通噎膈。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附方】①治贅:海帶、海藻、海蛤、昆布(四味皆焙)、澤瀉(炒)、連翹,以上并各等分,豬靨、羊靨各十枚。上為細(xì)末,蜜丸,如雞頭大,臨臥噙化一、二丸。(《儒門事親》比癭丹) ②治三種癭:海藻、海帶、昆布、雷丸各一兩,青鹽、廣茂各半兩。上等分,為細(xì)末,陳米飲為丸棒子大,噙化。以煉蜜丸亦好。(《雜類名方》玉壺散)
【各家論述】《本草匯言》:海帶,去癭行水,下氣化痰,功同海藻、昆布;婦人方中用此催生有驗(yàn),稍有異耳。
【備注】現(xiàn)代一般所稱的海帶藥材中作昆布使用(參見昆布條)。《嘉祐本草》所描述的登州人干之以束器物的海帶,是大葉藻和海韭菜。登州一帶產(chǎn)有大葉藻和海韭菜,這兩種植物在山東稱為海帶草,其性狀亦與《嘉祐本草》所說的柔韌而長相符。今遼寧省亦以大葉藻入藥,稱為海帶。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