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丁香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拼音名】Dīnɡ Xiānɡ
【別名】公丁香[花蕾]、母丁香[果實]
【來源】為桃金娘科丁子香屬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E. aromatica Baill.;Syzygium aromatica (L) Merr. et Perry],以花蕾和其果實入藥。在花蕾開始呈白色,漸次變綠色,最后呈鮮紅色時可采集。將采得的花蕾除去花梗曬干即成。
【原形態】常綠喬木。高達10米。葉對生,葉柄細長,向上漸短;葉片長方倒卵形或橢圓形,長5~10厘米,寬2.5~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窄下延至柄,全緣。秋季開花,花有濃香,聚傘圓錐花序頂生,花徑約6毫米;花萼肥厚,綠色后轉紫紅色,管狀,先端4淺裂,裂片三角形,肥厚;花冠白色稍帶淡紫,基部管狀,較萼稍長,先端具4裂片;雄蕊多數;子房下位,頂端有粗厚花柱,柱頭不明顯。漿果紅棕色,稍有光澤,長方橢圓形,長1~1.5(~2.5)厘米,直徑5~8(~12)毫米,先端有肥厚宿存花萼裂片,有香氣。種子數粒,長方形。
【生境分布】栽培和野生于熱帶地區。原產于非洲摩洛哥,現我國廣東也有種植。
【栽培】丁香是熱帶性植物,性喜溫暖潮濕,要求年雨量1,200~1,700毫米,最低溫度不低于10℃,溫度低于8℃時葉片就出現凍害現象。適宜在肥沃的鯊壤土或粘壤土地栽培,用播種及空中壓條繁殖,但以播種繁殖為主。播種前首先剝去果肉,然后將種子按種距3~5寸播下,蓋土3~4分。播后澆水,并搭設蔭棚,播后10天可出苗,出苗率95%以上。苗期要注意管理,生長半年后,苗高2~3寸,有4~6對真葉時移栽,行株距6~8寸。丁香幼苗根很細弱,移栽時需帶土團。移栽培育1年后,苗高1尺以上時,即可移至大田。
【化學成份】花蕾(公丁香)含揮發油(即丁香油)14~20%,油中含丁香酚(eugenol)78~95%、乙酰丁香酚(acetyl eugenol)約3%及少量的丁香烯(caryophyllene)、甲基正戊酮、甲基正庚酮、香莢蘭醛;此外,尚含齊墩果酸、鞣質、脂肪油及臘。果實(母丁香)含揮發油2~9%。
【藥理作用】 1.丁香水煎劑和丁香油對于豬、犬的蛔蟲均有驅除作用,丁香油的效力更大,對于犬的鉤蟲病也有一定療效。在體外,丁香水煎劑、乙醇浸劑和乙醚提取物均有麻痹或殺死豬蛔的作用。 2.抑菌試驗:本品對于葡萄球菌及結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丁香油及丁香酚在試管內對布氏桿菌、鳥型結核桿菌的抑制作用較強,對常見治病性皮膚真菌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又因為丁香油及丁香酚對于皮膚無刺激作用,且吸收良好。
【性味】辛,溫。
【功能主治】溫脾胃,降逆氣。主治胃寒嘔逆,吐瀉,脘腹作痛。
【用法用量】0.5~1.5錢。
【附方】 治胃寒嘔逆:丁香1錢,柿蒂2錢。水煎服。 治胃痛:丁香2錢,肉桂、木香、烏藥各4錢。攻研細末,每服2克,每日3次。
【備注】母丁香為丁香的干燥果實。在果實近成熟時采摘。應用與丁香花蕾相似,但藥力較弱,功效較差。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