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无限传媒在线观看_老司机免费视频久久_亚洲精品美女久久7777777_性大片1000免费看_国产精品亚洲三区_国内毛片毛片毛片毛片毛片毛片

 
中國醫藥網 醫療器械 保健品網 醫藥招商 醫藥資訊 產品大全 百姓OTC 醫藥搜索 醫藥展會 醫藥人才 醫藥論壇
中醫藥-中國醫藥網
中醫藥首頁 辨證論治  針灸推拿   藥膳食療   中藥檢索   名醫風采   中醫文獻   中藥圖譜   中醫藥詞典   中成藥
 高級搜索
中藥資源

中藥圖譜 中藥故事
中藥炮制 藥材栽培
藥市快訊 中藥法規
中藥招商 中藥產品


中醫基礎
·基本特點 ·陰陽學說
·五行學說 ·八綱辨證
·望診 ·聞診 ·問診 ·切診
·方藥概論 
...更多

藥材認識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筆畫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劑

解表 清熱 溫里
瀉下 消導 祛濕
理氣 理血 補益
固澀 開竅 驅蟲
鎮潛熄風 祛風濕
止咳化痰平喘


  藥材認識

丹參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綱目》:丹參,處處山中有之。一枝五葉,葉如野蘇而尖,青色,皺毛。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細子,其根皮丹而肉紫。
2.《山東中草藥手冊》:本省有一種白花丹參,形態與丹參極相似,僅花為白色。白花丹參的根,可治痛經、月經不調、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拼音名】Dān Shēn

【英文名】Danshen Root, Root of Dan-shen

【別名】郄蟬草,赤參;木羊乳、逐馬、奔馬草、山參、紫丹參、紅根、山紅蘿卜、活血根、靠山紅、紅參、精選酒壺根、野蘇子根、山蘇子根、大紅袍、蜜罐頭、血參根、朵朵花根、蜂糖罐、紅丹參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丹參和甘西鼠尾草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Slauia miltiorrhiza Bunge2.Saliua przewalskii Maxim.
采收和儲藏:春栽春播于當年采收;秋栽秋播于第2年10-11月地上部枯萎或翌年春季萌發前將全株挖出,除去殘莖葉,攤曬,使極軟化,抖去泥砂(忌用水洗),運回曬至5-6成干。把根捍拔,再曬8-9成干,又捍一次,把須根全部捍斷曬干。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全株密被淡黃色柔毛及腺毛。莖四棱形,具槽,上部分枝。葉對生,奇數羽狀香葉;葉柄長1-7cm;小葉通常5,稀3或7片,頂端小葉最大,側生小葉較小,小葉片卵圓形至寬寬卵圓形,長2-7cm,寬0.8-5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斜圓形或寬楔形,邊具圓鋸齒,兩面密被白色柔毛。輪傘花序組成頂生或腑生的總狀花序,每輪有花3-10朵,下部者疏離,上部者密集;苞片披針形,上面無毛,下面略被毛;花萼近鐘狀,紫色;花冠二唇形,藍紫色,長2-2.7cm,上唇直立,呈鐮刀狀,先端微裂,下唇較上唇短,先端3裂,中央裂片較兩側裂片長且大;發育雄蕊2,著生于下唇的中部,伸出花冠外,退化雄蕊2,線形,著生于上唇喉部的兩側,花藥退化成花瓣狀;花盤前方稍膨大;子房上位,4深裂,花柱細長,柱頭2裂,裂片不等。小堅果長圓形,熟時棕色或黑色,長約3.2cm,徑1.5mm,包于宿萼中。花期5-9月,果期8-10月。
多年生草本,高達60cm。根粗壯,直伸,圓住菜,據曲或成辮狀,外皮紅褐色,長15-40cm。莖直立,自基部分枝,密被短柔毛。單葉,基生或莖出,均具長柄;莖生葉對生,葉片三角狀或橢圓狀越形,先端銳尖,基部心形或截形,邊緣具三角狀或半圓狀牙齒,上面綠色,被微硬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絨毛。輪傘花序2-4花組成總狀花序;苞片卵圓形或橢圓形;花萼鐘形,外面密被長腺毛,二唇形;花冠二唇形,紫紅色,外被疏柔毛,內面離基部3-5mm有斜向疏柔毛毛環;能育雄蕊2,生于冠筒喉部的前方,花絲扁平,比藥隔長,退化雄蕊2,生于冠喉產中的后方;子房溶4裂,花柱略伸出花冠外,先端不等2淺裂。小堅果4,倒卵圓形,雄褐色。花期5-8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120-1300m的山坡、林下草地或溝邊。
生于海拔2100-4050m的林緣、路旁、溝邊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
分布于甘肅南部、四川醅、云南西北部、西藏。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和濕潤氣候,耐寒,適應性強。以地勢向陽,土層深厚,中等肥力,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用種子、分根或扦插繁殖。種子繁殖:采收6月以后成熟的種子,陳種子不宜采用。可隨采隨播或秋季9月播種,北方多為春播,在3-4月條播或或點播,行株距(25-40)cm×(20-30)cm,每1hm2播種量約7.5kg。分根繁殖:南方各地多在2-3月,隨挖隨栽(華北在3-4月),種根應選中上段萌芽力強的部分,直徑0.7-1cm,健壯、無病蟲、皮紅的一年生根為好,不能用老根、細根作種,選好的根條掰成約5cm節段,按行株距各25-30cm開穴,深5-7cm,每穴放入根條1-2段,邊掰邊栽,覆土約3cm。每1hm2用種根375-600kg。
田間管理 生長期中耕除草3次,第1次在返青工出苗后,苗高6cm時進行,第2次在6月,第3次在7-8月,封壟后不再進行。追肥結合中耕除草進行2-3次,第1次以氮肥為主,以后配施磷鉀肥。遇干旱天氣要灌水,雨季及時排水,以免爛根。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葉斑病,要及清除基部病葉,注意排水,冬季處理殘株。菌核病,可實行水旱輪作,疏溝排水,及時拔除病株,并用50%氯硝胺0.5kg加石灰10kg,撒在病株莖基及土面,防止蔓延。或用50%速克靈1000倍液澆灌。根腐病,可實行輪作,選用健壯無病種苗,發病初期用50%托布津800-1000倍液澆灌。還有根結線蟲害等為害。蟲害有粉紋夜蛾,可在幼齡期噴90%敵百蟲800倍液防治。棉鈴蟲可在蕾期噴50%鋅硫磷乳油1500倍防治。

【性狀】
性狀鑒別 (1)丹參 根莖粗大,頂端有時殘卵紅紫色或灰褐色莖基。根1至數條,磚紅色或紅棕色,長圓柱形,直或彎曲,有時有分枝和根須,長10-20cm,直徑0.2-1cm,表面具縱皺紋及須根痕;老根栓皮灰褐色或棕褐色,常呈鱗片狀脫落,露出紅棕構新栓皮,有時皮部裂開,顯出白色的木部。質堅硬,易折斷,斷面不平坦,角質樣或纖維性。形成層環明顯,木部黃白色,導管放射狀排列。氣微香,味淡,微苦澀。
(2)甘西鼠尾草 根頭部粗短或叢生2至數個直立的細長莖基,根莖直徑0.5-1cm,長1-4cm,并有灰褐色殘留莖基及鱗葉,被灰白色絨毛。主根明顯,紅褐色,圓錐形,一般不分枝,偶見下部呈分叉或分枝,直徑0.3-5cm,長15-40cm,直或彎曲,根須稀少;較粗的根多由一至數股扭曲成索狀,具眾多縱溝紋,灰褐色老栓皮常鱗片狀或條狀脫落,露出紅褐色新栓皮,枯朽泡松。質硬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露出多個黃白色點狀導管群,維管束群外為枯朽木栓組織;細根質較堅硬,木栓層紅棕色,皮部灰白色或棕褐色,形成層環明顯,木質部灰褐色。
顯微鑒定 根橫切面 (1)丹參 木栓層3-7列,木栓細胞長方形,切向延長,壁非木化或微木化;外側有時可見落皮層。皮層窄,纖維單個散在或2-6個成群,直徑7-32μm,壁厚4-13μm,孔溝放射狀,層紋細密。韌皮部較窄,由篩管群和薄壁細胞組成,形成層明顯成環。木質部寬廣,4-12束呈放射狀排列,有些相鄰的束在內側合并,導管類圓形或多角形,有的略徑向延長,直徑15-65μm,單個散在或2-12個成群,徑向排列或切向排列;木纖維發達,多成群分布于大導管周圍;有的木質部束內1-2群木化薄壁細胞;中心可見四原型初生木質部;木射線寬廣,射線細胞多木化增厚。
(2)甘西鼠尾草 木栓細胞3-5列,細胞長方形,外有落皮層。皮層較寬,薄壁細朐較小,類圓形或長方形。韌皮部較窄,細胞少,排列緊密。形成層較明顯,呈彎曲環狀。木質部6-8束事放射狀排列;導管多角形,直徑5-90μm,單位個散在或2-7個成群,切向排列或微向排列;木纖維位于木質部內側,成群分布于導管周圍。
粗根中可見多個木栓組織環將中柱分割為數束。

【化學成份】
1.丹參 根主含脂溶性的二萜類成分和水溶性的酚酸成分,還含黃酮類,三萜類,甾醇等其他成分。脂溶性成分中,屬醌、酮型結構的有:丹參酮(tanshinone)Ⅰ、ⅡA、ⅡB[1,2]、Ⅴ、Ⅵ[2],隱丹參酮(cryptotanshinone)[1],異丹參酮(isotanshinone)Ⅰ、Ⅱ[3]、ⅡB[4],異隱丹參酮(isocryptotanshi-none)[3],羥基丹參酮(hydroxytanshinone)ⅡA,丹參酸甲酸(methyl tanshinonate)[1],丹參新醌(dan-shexinkum)A、B、C[1]、D[6],二氫異丹參酮(dihydroi-sotanshinone)Ⅰ[7],新隱丹參酮(neocryptotanshinone)[4],去羥新隱丹參酮(deoxyneocryptotanshinone)[8],代號為Ro-090680的2-異丙基-8-甲基菲-3,4-二酮(2-isopropyl-8-methylphenanthrene-3,4-dione)[9],去甲丹參酮(nortanshinone),丹參二醇(tanshindiol)A、B、C[10],丹參新酮(miltirone)[11],1-氫丹參新酮(1-dehy-dromiltirone),1-氫丹參酮(1-dehydrotanshinone)ⅡA[12],1-氫代異隱丹參酮(1-detoisocryptotanshinone)[13],3α-羥基丹參酮(3α-hy-droxytanshinone)ⅡA[10],1,2-二氫丹參醌(1,2-dihydrotan-shinqiunone)[14],醛基丹參酮(formyltanshinenone),亞甲二氫丹參酮(methylenedihydrotanshinone),7β-羥基-8,13-松香二烯-11,12-二酮(7β-hydroxy-8-13-abietadiene-11,12-dione),1,2,5,6-四氫丹參酮(1,2,5,6-teTCMLIBahydrotanshinone)Ⅰ,4-亞甲丹參新酮(4-methylenemiltirone)[15],丹參內酯(tanshinlactone)[17],二氫丹參內酯(dihydrotanshinlactone)[18],丹參螺縮酮內酯(danshen-spiroketallactone),表丹參螺縮酮內酯(epidanshenspiroketallac-tone)[19],丹參螺縮酮內酯Ⅱ[18],就是丹參隱螺內酯(cryptoac-etalide)[20],鼠尾草酮(miltiodiol)[22]。丹參環庚三烯酚酮(miltipolone)[23]等;屬其他類型結構的有:降鼠尾草氧化物(nor-salvioxide)[22],彌羅松酚(ferruginol)[12],鼠尾草酚(salviol)[14],柳杉酚(sugiol)[15]等。水溶性的酚性酸化合物有:丹參酸(sal-vianic acid)A、B、C,丹參酸A又稱丹參素,其結構為D(+)-β-(3,4-二羥基苯基)乳酸[D(+)-β-(3,4-dihydroxyphenyl)lactic acid],丹參酸B是由3分子的丹參素和1分子的咖啡酸(caffeic acid)縮合形成的,就是丹參酚酸B;丹參酸C是2分子丹參素的縮合物[24,25];丹參酚酸(salvianolic acid)A、B、C、D、E、G[26-29];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迷迭香酸甲酯(methyl rosmarinate)[27],紫草酸單甲酯(monomethyl lithospermater),紫草酸二甲酯(dimethyl lithospermate),紫草酸乙酯(ethy lithospermate)[30],紫草酸(lithospermic acid)B[31],原兒茶醛(protocaterchualdehyde),咖啡酸[27],異阿魏酸(isoferulic acid)[30]等。還含黃苓甙(baicalin)[32],異歐前胡內酯(isomperatorin)[13],熊果酸(ursolic acid),β-谷甾醇(β-stiosterol),胡蘿卜甙(daucosterol)[35],5-(3-羥丙基)-7-甲氧基-2-(3-甲氧基-4-羥苯基)-3-苯并呋喃甲醛[5(3-hydroxypropyl)-7-methoxy-2-(3-methoxy-4-hydroxyphe-nyl)-3-benzofurancarbaldehyde][33],替靠皂甙元(tigo-genin)[1],豆甾醇(stigmasterol)[7]等。
根莖中分得丹參酮ⅠⅡA,ⅡB,隱丹參酮,丹參新醌B,二氫丹參酮Ⅰ,亞甲基丹參醌[34]。
從丹參注射液中得丹參酮Ⅰ,隱丹參酮,異阿魏酸,原兒茶酸,琥珀酸(succinic acid),迷迭香酸,丹參酚酸A[35]。
2.甘西鼠尾草 根含丹參酮Ⅰ、ⅡA[36],ⅡB[37],隱丹參酮,羥基丹參酮,丹參酸甲酯[36],紫丹參酯(prgewaqiunone)A、B,亞甲基丹參醌,1,2-二氫丹參酯[38],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紫丹參萜酸(przewanoic acid)A、B[39],丹參新酯B,丹參內酯,去甲丹參酮,二氫丹參酮Ⅰ[40],紫丹參萜醚(przewalskin)[37],紫丹參呋然酸(przewalskenic acid)A[41],紫丹參蒽醌(przewalskinone),1,5-羥基-3-甲基蒽醌(ziganien)[42],β-谷甾醇[36]。
此外,同屬植物①白花丹參根含有:丹參酮Ⅰ、ⅡA,二氫丹參酮Ⅰ,二氫異丹參酮Ⅰ,陷丹參酮,羥基丹參酮ⅡA,亞甲基丹參醌,丹參酸甲酯,丹參醌B,丹參新酮,去甲丹參酮,Ro-099680,1,2,15,16-四氫丹參醌(1,2,15,16-teTCMLIBahydrotanshi-quinone),丹參醛(tanshinaldehyde)[43]。②擬丹參根含二萜化合物:擬丹參醛(tanshinaldehyde)[44],三萜化合物:2α。3β,24-三羥基烏蘇-12-烯-28-羧酸(2α,3β,24-terhydroxy urs-12-en-oic acid),2α,3α,24-三羥基烏蘇-12-烯-28-羧酸(2α,3α,24-TCMLIBihydroxy urs-12-en-28-oic acid),2α,3α-二羥基烏蘇烯-28-羧酸(2α,3α-dihydroxy urs-12-en-28-oic acid),2α,3β-二羥基烏蘇-12-烯-28-羥酸(2α,3β-dihydroxy urs-12-en-28-oic acid),2α,3α,19-三羥基烏蘇類羥酸(2α,3α,19-TCMLIBihydroxy urs-12-en-28-oic acid),2α,3β,19-三閎基烏蘇-12-烯-28-羧酸(2α-3β,19-TCMLIBihydroxy urs-12-en-28-oic acid),3-O-乙酰基齊墩果酸(3-O-acetyloleanolic acid)[45].

【藥理作用】
1.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1.1.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麻醉狗血流動力的作用:實驗用狗7只,體重13.5-18kg,戊巴比妥鈉30mg/kg靜脈麻醉。按Fick原理從每l分鐘氧耗量及動靜脈血氧含量差計算心輸出量,并計算各項值。股動脈記錄平均血壓,描記心電圖第Ⅱ導聯。給藥前作對照測定1次,然后由靜脈注射丹參酮Ⅱ-A磺酸鈉劑量為20mg/kg,藥液濃度為每lml含10mg,往速為每分鐘2ml,給藥后1/2和l小時各作1次測定。7只狗各項結果的平均值見表9。靜脈注射丹參酮ⅡA磺酸鈉后30分鐘,股動脈平均壓稍有升高、心臟指數和左心室作功量較給藥前均有增加(P<0.05)。心率和外用血管阻力改變不顯著。
以上結果說明在麻醉狗1次靜脈推注,有輕度血壓升高的心輸出量及左心室作功量稍有增加。另有實驗證明,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結扎前降支犬股動脈血壓變化不明顯。但在注射2mg/kg后30分鐘內,左心室壓逐漸出現顯著的變化,左室峰壓雖由對照組的下降值逆轉為增高,但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對照組左室舒末壓上升,而本組則稍下降,與對照組比,P<0.01。
1.2.丹參素對豬離體冠脈的作用:采用改良的OglaTCMLIBee等的離體冠狀動脈恒速灌流制備。與前者不同處是將豬離體冠狀動脈段兩端均結扎在灌流制備套管上。實驗分為:1.2.1.丹參素對嗎啡收縮冠脈的影響:同一標本連續給予3個遞增劑量的鹽酸嗎啡,記錄每次給藥后△P最大值。用krebs-Henselait液沖洗灌注系統3次,待基線恢復正常,給予丹參素(使灌注系統中藥物濃度成1x10(-6)g/ml)作用明顯后,重復給予同上3個劑量的鹽酸嗎啡。
1.2.2.丹參素對心得安收縮冠脈的影響:給藥程序同1,用上述劑量的丹參素后重復給4個遞增劑量的鹽酸心得安。
1.2.3.給丹參素后重復給予3個遞增劑量的KCl。
1.2.4.3個遞增劑量的利血平。每條標本于實驗最后給予KCl,不收縮者予以剔除。
丹參素其用標本31條,實驗40次,△P-2.54±0.48mmHg(P<0.001),正常灌注壓力82.34±1.08mmHg,顯示明顯擴張冠狀動脈。丹參素拮抗嗎啡、心得安的收縮冠脈作用。
丹參素能對抗心得安引起的離體冠脈收縮,但不能對抗高K+的去極化作用引起的冠脈效應,提示急性心肌梗時如用嗎啡鎮痛同時給予丹參素以拮抗其潛在收縮冠脈效應可能是會有益的。
另外,實驗還證明,丹參的其他成分如丹參酮Ⅱ-A磺酸鈉(DS-201)、丹參二萜酸混合物(DS-781)和原兒茶醛反而能使豬冠狀動脈顯著收縮。
1.3.丹參對犬冠狀動脈狹窄時左心室舒張功能的影響:實驗動物體重14-20kg的犬,雌雄不拘。戊巴比妥鈉靜脈麻醉(30mg/kg),氣管切開行正壓人工呼吸。于胸骨左緣切斷1-肋暴露心臟。分離冠狀動脈前降支,安放MF-27型電磁流量計探頭測每分鐘平均血流量(DBF),探頭外周端放一可調微米狹窄器以造成前降支臨界狹窄。臨界狹窄以阻斷冠脈血流15秒后放松冠脈,反應性充血剛好消失為準,使冠脈橫截面積減少87%,由股動脈插管列l主動脈測平均動脈壓(Pa)。在心尖部少血管區插入導管,用StathamP50壓力換能器測量室內壓。于造成冠脈狹窄15分鐘后于左心房給丹參注射液或葡萄糖溶液,觀察記錄給藥后即刻,15、30、45及60分鐘時左室壓、左室壓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及-dp/dtmax時左室肌收縮成分延長速度(-Vce)(用gogvaf-4),并將室內壓和-dp/dtmax輸入計算機計算左心室等容舒張期壓力下降的時間常數(7),以-dp/dtmax、-Vcc、T值作為左室舒張功能的指標,同時監測心率。
動物分為3組,每組8只。I組:對照組,造成冠脈狹窄后不作其他實驗性處理;Ⅱ組:丹參組,于冠脈狹窄15分鐘后,左心房插管推注丹參注射液0.15g/kg(丹參注射液由上海第一制藥廠生產,每安瓿2ml,內含丹參生藥3g);Ⅲ組;葡萄糖組,冠脈狹窄15分鐘后由左房注入與丹參注射液等量的5%葡萄糖液,分別觀察給藥后左心室舒張功能的變化。實驗結果表明用丹參后,-dp/dtmax、-VceT值均得到改善,說明丹參可使室內壓下降速率提高,心室主動充盈及心室順應性提高,使得心室在同樣充盈壓時可受納較多的血液,改善了心臟舒張功能,通過Starling定律,從而提高心臟收縮功能。值得注意的是丹參注射液可明顯增大冠脈狹窄時的冠脈流量,且CBF在左房給藥即刻顯著升高,注藥30分鐘時達最高值,而舒張指標如:-dp/atmax、Vce、T值明顯改善值卻均在CBF改變之后發生,且整個實驗過程中,HR與Pa均無明顯變化,故提示丹參對舒張功能的改善作用是通過提高CBF實現的。
1.4.丹參對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時的保護作用:先進行20分鐘的對照灌注,然后在給或不給丹參的條件下,造成離體心臟缺血30分鐘,此后再進行重復灌注30分鐘。結果表明,在灌注液中加入丹參后,左室舒張壓突然上升,然后逐漸下降到接近處理前對照值的3.5%。心肌缺血后進行重新灌注期間,經丹參處理過的心臟左室舒張壓的恢復明顯優于未處理過的心臟(P<0.01),以左室舒張終末壓的增加表明的心肌收縮程度也明顯低于未處理過的心臟(P<0.01)。重復灌注開始時,一般均出現室性心律不齊,以后出現次數逐漸減少。同時,心肌收縮變得更加穩定。丹參可減弱心肌收縮力(未經丹參處理過的心臟左室舒張壓為108.3±9.4cmH2O,而經丹參處理過的心臟為39.1±7.9cmH2O)并伴有冠狀動脈血流量的增加(從12.4±1.2ml/分鐘上l為18.3±3.4ml/分鐘)和左室舒張終末壓力的(從6.0±3.1cmH2O上l為12.3±4.0cmH2O)。盡管重新灌注后,經丹參處理組冠狀動脈血流率更高,但與未處理組相比,兩組間無顯著差異。
另外一組實驗觀察了丹參的洗凈率,以確定重新灌注的結果是否受殘余丹參的影響。為此,將心臟先用不含丹參的灌流液灌流15分鐘然后用丹參灌5分鐘。最后用灌流液再灌20分鐘20分鐘,結果證明,用丹參灌注5分鐘后,大鼠左室舒張壓迅速恢復到灌注前的水平。而在無丹參灌注的20分鐘內,冠狀動脈血流率的恢復要慢得多。與對照灌注的頭15分鐘相比,僅在丹參灌注的前5分鐘內,左室舒張壓明顯降低,而在此期間,冠狀動脈血流量明顯增高。最后用無丹參的液體灌往的前5分鐘內,冠狀動脈血流量也明顯增高。此結果表明,丹參對心肌缺血和重新灌流的心臟具有保護作用。
1.5.丹參水溶性成分對犬急性心肌梗塞的作用:雜種狗57只,體重12-26kg,雄性,制成急性心梗模型,經戊巴比妥鈉麻醉后左側開胸,結扎左冠狀動脈前降支(LAD)中點及最大斜角支動脈根部(簡稱阻斷LAD)。造成左心室較恒定的心臟缺血區。記錄的指標:經心尖插管記錄LVPSP和LVEDD;在缺血區的固定部位接3個微型電報記錄心外膜心電,統計ST段抬高均值△STmV;記錄股動脈均壓(簡稱均壓,mBP)。以上指標在阻斷:LAD的前及后,每5分鐘記錄1次,直至阻斷LAD30分鐘以后,縫合胸壁。于24小時后用硝基四氮唑藍(N-BT)染色方法定量測定心肌梗塞范圍(MIS)。恒定的實驗條件為:在阻斷LAD前靜脈注射利多卡因(8mg/kg)。
實驗隨機分6組:1、對照組,14狗,阻斷LAD后,不給治療藥物;2、丹參素DS-182組,11狗,阻斷LAD后靜脈注射DS-1828mg/kg;3、丹參二萜酸混合物(DS-781)組,11狗,阻斷LAD后,靜脈注射DS-7818mg/kg;4、原兒茶醛PCAD組,5狗,阻斷LAD后,緩慢靜脈注射PCAD8mg/kg;5、潘生丁組,12狗,阻斷LAD后,緩慢靜脈注射潘生丁1mg/kg;6、多巴胺組,4狗,阻斷LAD后,靜脈滴注多已胺0.4mg/kg。實驗結果表明,阻斷左冠狀動脈前降支血流,引起心率顯著加快,平均血壓輕度下降,左心室內收縮壓顯著下降和舒張期終末壓顯著上升。丹參素(DS-182)、丹參-萜酸混合物(DS-781)及原兒茶醌(PCAD)3藥對阻斷LAD后的心率和mBP變化的作用輕微,和對照組間無顯著差別,但在本組內作阻斷LAD前后比較,除了DS一182組在15及30分鐘心率比心梗前顯著加快(P均<0.05)外,余皆增減不顯著。DS-182并能使LVPSP平均值有所增加。LVEDP的上l翻轉為下降,提示DS-182能改善左室功能。而DS-781組和PCAD組,LVPSP均為負性,LVPSP下降值以PCAD組為大;對LVEDP,DS-781使之顯著下降,而PCAD則顯著增加,說明此兩個丹參成分對左室收縮功能不利。各組狗的心肌缺血區重量和Mis測定表明,DS-182和潘生丁組相近,DS-781組療效約為DS-182的62.7%,而PCAD縮小Mis的作用弱。DS-182抗心肌缺血的機理可能與舒張冠脈和抗血小極聚集有關。
1.6.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心肌梗塞犬心梗范圍的影響:將狗隨機地分為3組:1、心梗對照組,10條狗,在結扎前降支后不能予任何藥物治療;2、丹參酮ⅡA磺酸鈉治療組,10條狗,從結扎前降支時即開始靜脈注射注射丹參酮IA磺酸鈉(上海藥物研究所半合成)2mg/kg,以后每4小時注射1次,共注射4次。3、心得安治療組,3條狗,也從結扎前降支開始,每4小時注射心得安0.5mg/kg,共4次,結果發現,靜脈注射丹參酮ⅡA磺酸鈉8mg/kg(分4次),心梗后ST段恢復較快,30分鐘△ST衰變率為一44.6%。(與對照組比P<0.05,對心率,血壓及心肌耗氧指數的作用不明顯。另外,心梗對照組的缺血區重15.20±5.20g,心梗范圍占左心室的20.8±1.44%,丹參酮ⅡA磺酸鈉治療組缺血區重量為3.00±0.70g,心梗范圍縮小為5.00±1.30%,這兩個指標與對照組相比皆非常顯著(P<0.001);心得安的療效更明顯,缺血區僅重0.40±0.20g,心梗范圍為0.63±0.31%(P<0.001)。胡國鈞等亦證實了這一結果,但與1v可降低S-T段的抬高有所不同。
1.7.丹參對家兔肺動脈壓的影響:用家兔10只,雌雄各半,體重2.3-3.0kg,從耳緣靜脈注射25%,烏拉坦1.2g/kg麻醉,股動脈注入肝素1000u/kg拉凝,從胸骨左緣2-4肋汗胸,暴露肺動脈、剪開心包、在縱隔直接插針頭入肺動脈主干以記錄肺動脈血壓。實驗過程中從耳緣靜脈滴注生理鹽水1-2滴/分鐘,以維持體液量的相對恒定。用丹參注射液(lml含丹參1.5g)3g/kg,從輸液管在2分鐘內恒速緩緩注入。注射丹參前先注入等量等pH牛理鹽水作用自身對照。當觀察各項指標均穩定后,開始正式實驗。每隔5分鐘同步記錄各項指標1次、取4次的均值作為實驗前對照。注射生理鹽水觀察20分鐘,再注入丹參觀察40分鐘。在注入生理鹽水及注入丹參的前20分鐘期間均于1、2、3、4、7、9、11、15及20分鐘記錄PAP等各項指標一次。實驗結果采用方差分析法檢驗。
結果表明,麻醉免靜脈注射丹參。可使股動脈血壓短暫下降,對肺動脈的收縮和舒張壓有明顯降低,以注射后3分鐘下降幅度最大,至40分鐘已接近對照值,上述作用可能與丹參對肺小動脈平滑肌有選擇性舒張作用有關,也可能是開放肺毛細血管網,加速微血管的流速。
齊幼齡等報道,丹參對麻醉犬的正常肺動脈壓和股動脈壓無顯著影響,對用去甲腎上腺素誘致的肺動脈及股動脈高壓似有一定的降壓作用,但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但對肺動脈高壓維持時間統計學結果表明,丹參能明顯縮短去甲腎上腺素誘發的肺動脈高壓的維持時間,其作用可能是通過影響a-受體機制所致。
1.8.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豚鼠心肌鈣反常的保護作用:健康豚鼠,體重250-280g,實驗前禁食一夜,稱重,肝素5mg腹腔內注射,20分鐘后戊巴比妥鈉30mg/kg腹腔內注射。麻醉后開胸,迅速取出心臟,浸于用冰冷卻的K-液中,主動脈插管后將心臟放入恒溫恒壓離體心臟灌流裝置,于37℃,80cmH2O壓力條件下,以Langenclorff法灌流心臟。并按文獻53要求造成鈣反常模型,然后進行實驗。
結果表明,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心肌鈣反常損傷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抑制鈣內流,減輕鈣反常過程中心組織鈣沉積和心肌損傷所致的蛋白(酶)釋放(P<0.01)。該作用在一定范圍內具有劑量依賴關系。30mg/L、40mg/L分別能降低心肌組織蛋白釋放量52.8%、66.2%,降低鈣攝取量25.8%、36.9%。作用效果優于異博定。由于鈣反常中鈣的大量內流是在無鈣灌流引起膜通透性增強的基礎上由氧自由基引起的脂質過氧化反應所啟動,推測丹參酮ⅡA磺酸鈉可能通過膜穩定作用和氧自由基清除劑作用抑制鈣離于內流。
1.9.丹參酮ⅡA磺酸鈉豚鼠心室肌單細胞慢反應動作電位的作用£o耐鈣的成年豚鼠心室肌細胞分離方法如報道并略作修改。將分離的成年豚鼠心室肌單細胞在高鉀(25mmol/L)溶液中部分除極化使鈉通道失活,用細胞內刺激誘發慢反應動作電位。20mmol/L的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這種慢反應動作電位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在20mmol/L濃度范圍內,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0.28mmol/L的異內腎上腺素強化的慢反應動作電位有濃度依賴性抑制作用。而且,隨異丙腎上腺素濃度的增加(69mmol/L-55mmol/L)抑制作用更加明顯。以上結果提示丹參酮ⅡA磺酸鈉可能是一種鈣拮抗劑。
另外,50-100mmol/L的丹參酮ⅡA磺酸鈉使分離的成年豚鼠心室肌單細胞快反應動作電位的幅度降低,達峰值的時間延長。提示高濃度的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鈉通道也有一定的阻斷作用。
1.10.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動物心肌電和機械活動的影響:豚鼠及免,擊頭致昏后取心臟,置于35±1℃生理溶液中,排盡瘀血后制備心房或心室肌條,或竇房結部位的標本。豬,電擊致昏取心臟,置于35±1℃生理溶液中數分鐘,排出瘀血后存放于4-8℃生理溶液中,在室溫下摘取右心室肉柱,1小時內完成。所有實驗動物雌雄不拘。豚鼠、兔和豬離體心肌實驗表明,丹參酮ⅡA磺酸鈉可抑制心肌收縮力;縮短動作電位時程,而對O相上l速率影響較小;降低慢反應電位除極速率;減慢竇房結細胞的自律性。提示丹參酮ⅡA磺酸鈉可能影響ca2+向細胞的內流。另外,實驗結果還表明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肌張力產生明顯抑制的濃度(4ug/ml)小于對動作電位產生明顯影響的濃度(40ug/ml)。
文允錳等采用年齡35月,體重300-500g的大鼠VsmCa2+內流均有抑制作用。體內實驗亦證明能明顯激活正常動物VsmC2+,而抑制高血壓大鼠的VsmCa2+內流,具有雙向調節作用。以上結果提示,在細胞水平,ca2+在遺傳或繼發性高血壓大鼠的發病中均具有重要作用,而丹參可以糾正VsmCa2+內流的異常。
丹參酮ⅡA磺酸鈉能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擴張微血管,減慢心率及負性肌力等作用,具有鈣拮抗劑的共同作用特點、實驗支持丹參酮ⅡA磺酸鈉屬鈣拮抗劑。但從另外一些實驗結果來看,丹參酮ⅡA磺酸鈉的心血管作用與Ca2+通道拮抗劑似有所差別,是否具有Ca2+通道拮抗劑的藥理特性,有待進一步研究。
2.對心肌缺血缺氧的保護作用:2.1.耐缺氧作用:2.1.1.丹參素(B-3,4二羥基苯基乳酸,DS-182)及另二種水溶性成分對小鼠耐缺氧時間的影響:鼠70只,體重18-22g,用密閉的廣口瓶進行常壓耐氧試驗,按照文獻方法腹腔注射給藥20分鐘后給藥。隨機分成10組,對照組,10鼠,每鼠注射生理鹽水0.2ml;DS-182A組,15鼠,劑量為300mg/kg;DS-182B組,15鼠,劑量為450mg/kg;PCAD(原兒茶醛)組,10鼠,劑量為300mg/kg;D5-201組,10鼠,劑量為300mg/kg;氯丙嗪組,10鼠,注射氯丙嗪1mg/kg。
實驗結果表明,兩種劑量的丹參素(DS-182)都能顯著延長小鼠耐缺氧時間,對照組生存18.4±0.96分鐘,DS-182兩組分別為28.93±2.26及33.14±2.40分鐘(P2.1.2.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小鼠常壓缺氧的影響:實驗分對照和給藥組,每組各用小鼠12只,由腹腔注射丹參酮ⅡA磺酸鈉,給藥后1/2或l小時,將小鼠放入磨口玻璃瓶內,瓶容量為150ml,內放少許鈉石灰,吸收CO2及水氣。每瓶1鼠,放入后密封蓋緊,開始記錄其存活時間,以時間測驗比較組間均數差異的顯著性。結果劑量為100mg/kg,給藥后1/2或小時,存活時間無顯著延長。劑量為200mg/kg,共試驗四批,其平均存活時間比對照組顯著延長(P2.1.3.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小鼠常壓耐氧條件下組織中乳酸含量的影響:雄性小鼠36只,實驗分3組,缺氧組:小鼠放入測氧耗瓶內,觀察瓶內氧含量達到6%時(嚴重缺氧),立即放入于冰保溫瓶內,取出后摘出心臟和大腦,稱重,然后磨成勻漿,10%三氯醋酸沉淀蛋白,按比色法測定乳酸。丹參酮ⅡA磺酸鈉加缺氧組:腹腔注射丹參酮ⅡA磺酸鈉,劑量為200mg/kg,過1/2小時進行缺氧試驗。每次實驗中均有正常小鼠為對照測定組織內乳酸。結果表明,缺氧組的心臟和大腦,乳酸含量均較正常組顯著增加,而給丹參酮ⅡA磺酸鈉再進行缺氧試驗,組織內乳酸含量不增加,與正常組的乳酸含量近似。結果指出,小鼠逐漸加深缺氧的程度,心臟和大腦組織內乳酸含量均有明顯的增加,而丹參酮ⅡA磺酸鈉可改善缺氧引起心肌代謝的紊亂。提示丹參酮ⅡA磺酸鈉提高小鼠缺氧的耐受力與改善缺氧后的心肌代謝紊亂有關。
2.2.對心肌的保護作用:2.2.1.實驗用雄性小白鼠10只,體重為19-26g。分為2組。在5只小白鼠的尾部靜脈注射O.6ml丹參(相當于生藥0.9g);另5只小白鼠則注射生理鹽水作對照組。兩組中分別選取體重相近者配成5對,于注射后約30分鐘將配對的2組動物置于密閉容器的水中游泳31-36分鐘,然后從容器中取出后處死摘死心臟,進行超微結構觀察。
以上結果表明,缺氧對照組的變化特征符合急性缺氧的心肌超微結構變化,而丹參能減輕缺氧引起的心肌損傷,與以上實驗結果是相吻合。
2.2.2.丹參對免急性缺血心肌間盤損傷的作用:驗動物為家兔,用戊巴妥鈉麻醉,在消毒條件下自左胸第四、五或第五、六肋間切開胸腔,暴露心臟,同時用人工呼吸器維持動物呼吸。以左冠狀靜脈前降支為指標進行結扎。在離靜脈根部約5mm處,圍繞血管及其周圍的一些組織用縫線結扎兩道。結扎前后記錄肢導聯心電圖。在結扎后的肢導聯記錄中,可以出現T波下降或ST段抬高。這些變化往往只見于一、二個肢導聯,而且通常在結扎后24分鐘內就已恢復、手術后所有兔都肌肉注射青霉素K或青霉素G20萬單位。一部分兔靜脈注射用鹽水作為對照。注射時間分別為結扎后:、4、12、20、28、36和44分鐘。第一次注射丹參量約為0.5ml/kg(每lml相當于生藥2g)體重,以后每次注射約1.5ml/kg體重。結扎血管后48分鐘,動物再在戊巴比妥鈉麻醉下開胸,自心臟結扎處沿血管而下,在距結扎點1、5、9和13mm處各取一小塊心肌,切片后作電子顯微鏡觀察,結果丹參組與對照組的心肌線粒體損傷程度無明顯差別,可是在丹參組的心肌切片中常見到成堆的線粒體,而對照組中較少見,在缺血心肌組織中的線粒體明顯受損的情況下,對照組的間盤受損嚴重,有的呈糊泊狀;而丹參組的間盤受損較輕,呈小河狀,還有相當多的間盤基本正常,已證實間盤中有一些特殊的區域如粘連膜(fasciaadthereus)。橋粒(desmosome)和連絡膜(nexus),分別和心肌細胞收縮張力的外傳、細胞輪廓的維持和細胞間興奮的傳遞有關,丹參能減輕間盤受損,維持細胞膜的完整性,可能是其發揮療效的一個作用機制。
2.2.3.丹參對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時脂質過氧化的影響:康雄性家兔21只,體重2.0-2.5kg。動物于實驗前禁食12小時,2%戊巴比妥鈉2ml/kg腹腔注射麻醉后開胸結扎家兔左室支造成在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以硫代巴比妥酸熒光法測定心肌組織脂質過氧化物含量,探討心肌脂質過氧化情況及其與心電圖ST段改變的關系,并以丹參注射為心肌保護因素,觀察脂質過氧化物。心電圖ST段的變化,探討丹參對心肌的保護作用。實驗結果表明:結扎冠脈左室支40分鐘時,缺血區心肌脂質過氧化物含量與心電圖ST段抬高程度呈正相關(r=0.822,P<0.02),并使冠脈左室支結扎后2至5分鐘的心電圖ST段抬高程度降低44.8-47.O%(P<0.05)。認為丹參在體缺血模型發揮的抗氧化作用,使膜的損傷減輕,鈣內流受阻,是保護心肌、減輕異常電活動的重要機制。
2.2.4.丹參酮ⅡA碘酸鈉對豚鼠及大鼠心臟收縮幅度的影響:豚鼠體重250-400g,按朗根多夫氏法制備離體心臟,臺氏液灌流。心臟收縮幅度經換能器記錄,穩定20分鐘后開始試藥。灌流液中藥物濃度分別為0.5,1,10和20ug/ml,每一濃度灌流20分鐘,記錄用藥前后的收縮幅度。丹參酮ⅡA磺酸鈉(0.5-20ug/ml)逐步加重抑制心肌收縮力。灌流10分鐘,4種濃度收縮幅度分別減小10%、17%、16%和30%,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非常顯著。灌流20分鐘,濃度0.5和1ug/ml,收縮幅度分別減小18和43%,與對照組相比,P<0.01。另取體重200-300g的大白鼠,第1組12只,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鈉40mg/kg麻醉;第2組9只,用乙醚麻醉后,靜脈注射筒箭毒堿4或5mg/kg麻痹,氣管插管后,在人工呼吸下剪開胸腔,用不銹鋼小鉤鈞住心尖,接到杠桿,記錄心臟收縮,并用有機玻璃片將心臟和肺隔開,以減少呼吸的機械干擾。俟心臟的心率和收縮力都穩定后,先靜脈注射生理鹽水作對照,觀察15分鐘,心率和收縮幅度都無變化,再注射丹參酮ⅡA磺酸鈉0mg/kg2-3分鐘后,心率改變不明顯,收縮幅度從給藥前14±8mm(平均±標準差,下同)增大到17±8mm(個別比較P<0.01),幅度增大可維持至少10分鐘。
2.2.5.丹參酮ⅡA碘酸鈉對兔心室乳頭肌在缺氧條件下收縮的影響:取體重約2kg的兔,重擊頭部使昏迷,取出心臟,在臺氏液中剪下左心室乳頭肌,一端固定在肌槽中,另一端接到換能器記錄等張收縮。浸泡肌肉的臺氏液用O2飽和,溫度32℃。平衡30分鐘后,通過一對用針炙針制作的電極,施加矩形脈沖刺激(持續時間約5毫秒,頻率12次/分鐘),刺激強度比閾值高約10%。待肌肉收縮幅度穩定后,依次用藥濃度為1、4、10、20、40、100和200ug/ml,每種濃度各作用5分鐘。結果表明,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兔心室乳頭肌在缺氧條件下收縮幅度減小速度有明顯影響。對照組7條乳頭肌先在通O2臺氏液中平衡60分鐘,然后移入不通O2的臺氏液中。在電刺激下,收縮幅度減小一半的時間是4.6±1.9分鐘,給藥組7條乳頭肌先在通O2臺氏液中平衡30分鐘。再在含藥物100ug/ml的通O2臺氏液中平衡30分鐘,然后再移入不通O2但仍含有同樣濃度藥物的臺氏液中,在同樣電刺激條件下,收縮幅度減小一半的時間為6.8±1.8分鐘,比對照組明顯延長(P<0.05)。
2.2.6.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心梗狗冠狀動脈側支循環的作用:共用雜種狗22條,體重11-16kg,靜脈注射戊巴比妥鈉25mg/kg麻醉,從左側開胸,暴露左冠狀動脈前降支(LAD)及其全部分支,結扎阻斷LAD,采用冠狀動脈血管樹鑄型法觀察心肌梗塞后側支循環的變化,實驗結果表明,丹參酮ⅡA磺酸鈉組心外膜S一T段抬高較對照組顯著為少,5小時的冠脈血管樹,乏血管區消失或明顯縮小。在缺血區和非缺血區動脈間都見有橋式側支吻合血管開放。提示丹參酮ⅡA磺酸鈉抗心肌缺血的機理主要與其開放冠脈間橋式側支吻合支,增加缺血區血液灌注有關。
2.2.7.丹參水提液對異丙腎上腺素引起的大白鼠心室纖顫的防治作用:大白鼠(Sprague-Dawlay)、雄性。實驗性心室纖顫動物模型所用的致顫藥物為異丙腎上腺素(簡稱ISO)。
實驗分預防和治療兩部分,預防實驗分A和B兩組:A組又分體重525±21g組(A1組)及體重387±11g組(A2組),A1組動物用戊巴比妥鈉(30mg/kg)腹腔注射后分如下3小組:(1)丹參組:動物腹腔注射丹參水提液(SM-H);(2)心得安組:動物腹腔注射心得安水溶液;(3)對照組:動物腹腔注射生理鹽水(A2組動物只分丹參組及對照組)。各組動物于注射不同溶液后30分鐘皮下注射ISO,并于不同時間測錄ECG。
B組動物先用乙醚輕度麻醉后四肢連接心電圖導線,待動物清醒后30分鐘進行實驗:(1)丹參組腹腔注射SM-H;(2)對照組腹腔注射生理鹽水。實驗方法和過程同A組。治療實驗的動物(520±19g)于腹腔注射生理鹽水30分鐘后皮下注射ISO(1mg/kg),當出現心室纖顫(VF)后立即由股靜脈緩慢地注入SM-H。皮下注射ISO的致纖顫劑量,A1組為lmg/kg;A2組為5mg/kg。SM-H劑量為5g生藥/kg心得安劑量為10mg/kg。實驗結果表明,對照組動物于注射ISO之后全部發生VF,其中96%死亡,4%恢復正常。麻醉的或不麻醉的動物腹腔注射丹參水提物(SM-H)5g生藥/kg預防30分鐘能夠明顯地縮小J-點的位移,防止或減少VF的發生及由于VF引起的死亡數,顯著地提高大白鼠的存活率(P<0.05)。發生VF的大白鼠,立即靜脈注射SM-H(5g生藥/kg),其中71%能短暫地恢復竇性心律,說明SM-H對VF有一定的預防及治療作用,并能顯著地延長VF有一定的預防及治療作用,并能顯著地延長VF動物的存活時間。(P<0.05)。
2.2.8.丹參注射液對實驗動物同種移植心臟存活期的影響:2.2.8.1.丹參對大鼠移植心臟存活期的影響:雄性SD大鼠,體重300-400g為受體,Wistan為供體,雌體不分,體重200-300g,大鼠腹腔心臟移植術,參考Ono氏和陳忠華介紹的方法進行手術。即將供心的腔靜脈與肺靜脈結扎,而主動脈與受體的腹主脈行端側吻合,肺動脈與受體的下腔靜脈行端側吻合。實驗分為三組,空白對照組;共15只,不給藥;丹參1組,共11只,從移植當日起給丹參注射液每日12g/kg,肌肉注射;丹參2組,共12只,從移植當日起給丹參注射液每日24g/kg,肌肉注射。結果表明,兩組劑量的丹參注射液均可使大鼠移植心臟的存活明顯延長。而兩種劑量之間比較,移植心臟的存活期并無明顯差異。家兔同種異體心臟移植后,聯合使用強的松龍與丹參注射液,其移植心存活時間較兩者單獨使用時均有明顯延長(P<0.05)。
2.2.8.2.丹參對家兔心臟移植排斥作用的影響:動物均為雜交家兔,受體體重1.8-3.2kg,供體體重0.4-0.9kg,供受體性別相同,家兔頸部心臟移植術,采用文獻方法,將供心的腔靜脈與肺靜脈結扎,而主動脈與受體頸動脈行端側吻合,肺動脈與受體頸外靜脈行端側吻合。術后每日觸診移植心搏情況,并記錄移植心心電圖,以移植心心電活動消失作為移植排斥終點。家兔分為4組進行實驗即空白對照組,共18只,不給藥;丹參組;共6只,丹參注射液每日6b/kg,肌肉注射,當觸診移植心搏明顯減弱時改為每日12g/kg劑量靜脈注射;西藥組,共10只,術后當日、2、4、6、8、11、14、17、20日時肌肉注射強的松龍5mg/kg;丹參與西藥合用組;共8只,丹參注射液按丹參組給藥,強的松龍按西藥組方法給藥。
實驗結果表明,丹參注射液可使家兔移植心臟的存活期有所延長,但統計學意義不顯著。而與強的松龍配伍應用,其心臟移植佯活時間較兩藥單獨應用時均有明顯延長(P<0.05提示丹參注射液確可增強皮質激素的抗移植排斥作用。
3.對微循環障礙的作用:3.1.丹參注射液對犬腸系膜微循環的作用:實驗用6-8kg體重犬,在硫苯妥鈉麻醉下,用心電圖機及動脈插管監測血壓及心電圖變化,同時打開腹腔,暴露腸系膜,在差分型激光多普勒散射系統及激光多普勒顯微鏡光學系統下固定腸系膜。找一管徑約14-20u血管,用10%葡萄糖溶液以每分鐘l5滴保持靜脈通暢,然后按每千克體重0.5ml丹參注射液經皮管快速注入,每隔5分鐘觀察血流速度、血壓及心電圖變化。于血流速度恢復至原來水平2小時后、再以每千克體重0.5ml銀黃注射液注入,觀察血流速度。血壓及心電圖變化。在11只狗中曾先注射銀黃注射液2小時后,觀察丹參注射液對微循環的影響。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固定觀察同一微循環血管。結果表明。在19條狗中,注射丹參前、后5'、10'、15'及20',測定相應速度為0.426±0.02;0.492±0.025;0.553±0.025;0.526±0.04及0.508±0.04mm/s、(5',10'P<0.001;15'P<0.005;20'P<0.05;在11條狗中,無顯著差異(P>0.05)。丹參及銀黃注射液有短期增快微循環血流作用。
3.2.丹參素[B-(3,4-二羥基苯基)乳酸]對微循環障礙家兔微血管的影響:用靜脈注射10%高分子右旋糖酐方法復制成微循環障礙的家兔模型,觀察中藥丹參的水溶性成分丹參素對其微血管及血漿乳酸含量的影響,結果表明:靜脈注射不同劑量的丹參注射液及丹參素注射液(不含吐溫),均能增加微循環障礙家兔眼球結膜和腸系膜微血管的交點計數(生理鹽水對照組則無此作用。此變化有利于增加局部組織微循環的血液灌流,并有利于側枝循環的建立。用藥30分鐘后丹參注射液及丹參素注射液組家兔血漿乳酸含量下降的例次均比鹽水對照組明顯增多;用藥2小時后各組間無顯著差異。血漿乳酸含量的變化與微循環障礙程度有關,也是反映細胞代謝障礙的指標之一。此結果進一步表明,丹參及丹參素具有改善微循環障礙,從而改善細胞缺血缺氧所致的代謝障礙的作用。
3.3.丹參對金黃地鼠頰囊微循環的作用:實驗用敘利亞金黃地鼠,雌雄不拘,體重90-130g,共17只。地鼠頰囊標本制備方法同前。用0.7%戊巴比妥鈉麻醉,室溫控制22-25℃,以37℃生理鹽水保持頰囊濕潤,選擇影象清晰處,用顯微鏡連同顯微錄相裝置(放大283.5倍)及微血管血流速度自動測量儀。對血流活躍的伴行微動、靜脈(口徑分別選定為30um及40um左右)及毛細血管的口徑、流速進行測量、攝影和紀錄,并對其流態及屏幕上出現的毛細血管數觀察和紀錄。實驗時先于頰囊局部滴注去甲腎上腺素(NA)50ul(5ug/100ul),使血管收縮,血流減慢,于滴NA前及滴后1、3、5、10分鐘分別作上述測定。之后,按不同分組于同一部位分別滴注丹參(含生藥5g/ml),于滴后1、3、5、10、20、30分鐘分別作上述測定。丹參對局部淌注去甲腎上腺素后的微循環無論在微動脈的口徑。微循環的流速,流量和毛細血管方面均有改善。其次微靜脈的情況類似。提示丹參不僅可解除微血管痙攣,還可能通過其他因素改善微循環,其抑制NA引起的微血管收縮是否有阻斷受體的作用值得進一步探討。
程彰畢等報道,用體重24g左右的小鼠,局部滴注去甲腎上腺素(NA)造成小鼠腸系膜微循環障礙,應用丹參素后能擴張收縮狀態的腸系膜微動脈,快血流流速,因而消除腸系膜的血液瘀滯。
3.4.丹參對實驗性肝臟微循環障礙的作用:昆明種健康雄性小鼠,體重20±2g,用10%烏拉坦品腹腔麻醉后剖腹,選擇微循環活躍部位,于表面滴入腎上腺素10ug阻斷肝臟微循環,然后滴入丹參注射液,結果顯示對肝臟微循環障礙有良好的糾正作用(P4.對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的影響:4.1.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血栓形成,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影響:實驗動物雌雄皆用,大鼠體重200±(sn)25g,小鼠體重24.0±1.4g,血樣的收集:腹腔注射烏拉坦1g/kg麻醉,不論大鼠或小鼠均從頸A塑料插管取血,每次2ml左右,對照組注以生理鹽水。體外血栓形成測定是按Chardle氏法測定;血小板凝集功能,采用比濁法及玻片法測定。
凝血功能測定:復鈣時間(RT)、凝血酶原時間(PT)及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KPTT)作下述改良:25ul枸櫞鈉抗凝血漿置37℃玻璃平皿中,加入試劑后用針頭不斷挑取,記錄出現絲狀物時間,求2-3次的平均值。結果表明,大鼠對照組處理前和后60分鐘對血栓形成、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無明顯改變,靜脈注射丹參酮ⅡA磺酸鈉38mg/kg組在注射后60分鐘,體外血栓形成時間延長、血栓長度縮短、血栓重量(濕重及干重)減輕;血小板粘附及聚集功能降低;RT、PT及KPTT延長,與給藥前比較差異顯著,靜脈注射25mg/kg組血栓形成時間延長、血栓干重減輕、血小板粘附及聚集功能降低,與給藥前比較差異顯著,而RT、PT、KPTT等凝血功能只有延長傾向,靜脈注射6.25mg/kg組注射后60分鐘,除血小板粘附及聚集功能降低外P<0.05),血栓形成及凝血功能改變不明顯,3批實驗的結果基本一致,但抗凝有效量首次實驗為38mg/kg,弟1次為12.5mg/kg,第2次為5mg/kg。小鼠靜脈注射25mg/kg后60分鐘與對照組比較亦可體現體列、血栓形成時間延長、血栓長度縮短、血栓重量(濕重及干重)減輕、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以及PT,和KPTT延長(其中除KPTT的改變P<0.05,外,其余均P<0.01)。提示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大鼠和小鼠的體外血栓形成、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抗血小板作用強于抗凝血作用。
4.2.丹參素對凝血功能的影響:正常家兔15只,雄性。分為實驗組(9只)及對照組(6只)。實驗組耳緣靜脈注射丹參注射液(每1ml含丹參素100mg)20mg/kg,對照組注射0.85%氯化鈉溶液(pH4.8)。注射前及注射后30分鐘、60分鐘、90分鐘及4.5小時,分別從心臟取血3.5ml,按文獻方法進行體外血栓形成,血小板計數及血小板功能、凝血功能、纖溶活性測定。實驗證實丹參素具有抗體外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功能(ADP誘導),抗內、處凝血系統功能,減少血小板及促進纖維蛋白(原)降解的作用。這些作用在家兔1次靜脈注射mg/kg后30分鐘達高峰,維持1小時左右;逐步恢復。至注射后4.5小時,除體外血栓形成試驗外,其余均恢復正常。
4.3.丹參素對血小板釋放血管物質的影響:實驗采用兔離體主動脈條生物學鑒定方法,觀察了靜脈注射丹參素(10mg/100g體重)前后l小時大鼠血小板釋放主動脈收縮物質能力的改變。結果表明,丹參可明顯抑制血小板釋放縮血管物質,當大鼠靜脈注射丹參素100mg/kg后,取大鼠富含血小板血漿與ADP孵胃。此孵育液可使離體兔主動脈條的收縮高度明顯降低,收縮高度為0.1?mol去甲腎上腺素的38±22%,且收縮的時間也明顯縮短。對照組的收縮高度可相當于0.1?mol去甲腎上腺素的107±26%,在營養主動脈條的Krebs液中加入了受體阻滯劑、抗膽堿能和抗組胺藥,不加抗TXA2等前列腺素、再試驗對照組的孵育液,主動脈的收縮高度達21±16mm,若給丹參素后的孵育液,收縮高度降為0.9±1.5mm,結果提示丹參素可抑制血小板TXA2的合成與釋放的前列腺素類縮血管物質。另有報導,丹參注射液可抑制ADD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使血小板粘性降低,對抗血栓形成及凝血,也有促進纖維蛋白(原)溶解的作用。認為丹參注射液中的活性成分與血小板a受體不發生交互作用,主要通過抑制環核苷酸磷酸二酯酶的活力。增加血小板中環核苷酸,從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5-MT的釋放。
5.對紅細胞膜的作用:將兔紅細胞放入0.60%NaCl溶液中,紅細胞開始破裂發生溶血,降低至0.4%時,紅細胞全部破裂,溶血達最大值,試驗是以0.45%NaCl溶液的紅細胞溶血作為100%,在上述低滲溶液中加入丹參酮ⅡA磺酸鈉0.1mg/ml,結果只有34%發生溶血,證明該藥對紅細胞膜有一定保護作用,丹參酮ⅡA磺酸鈉不僅對低滲性紅細胞膜溶血有保護作用,而且對熱(50℃)、低pH、皂素性引起溶血和免疫性淋已細胞參與的羊紅細胞溶血也有一定作用。結果表明,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5種方法引起的溶血均有明顯的保護作用,而普萘洛爾只保護低滲性溶血,對其它4種溶血無明顯對抗作用。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結果表明,正常的紅細胞大多數呈典型的雙凹型,在0.5%NaCl溶液中,37℃保溫30分鐘,就見到腫脹而未破裂的紅細胞和已破裂的紅細胞殼,少量是類似于三磷酸腺苷耗竭的圓齒狀細胞,尚見到一些表面有孔狀凹陷或孔狀結構的紅細胞以及表面有很多起伏的細胞。在低滲溶液中加入丹參酮ⅡA磺酸鈉、幾乎一半以上的細胞未見破裂。保持其雙凹形,圓齒狀紅細胞明顯增多,看不到表面有孔狀凹陷或小的起伏細胞,提示其保護作用是由于紅細胞中腫脹程度的減輕,而不是腫脹后不破裂,可能是細胞承受切向張力增加所致。
另有報道,在體外循環中加入丹參酮ⅡA磺酸鈉,可減少血細胞的破壞,實驗犬分對照和給藥兩組,當建立起部分體外循環,轉流結束即刻取血制成掃描電鏡標本,結果對照組轉流前的紅細胞90%以上呈表面光滑的雙凹圓盤形,少數為圓齒狀、靶形、口形和不規則形狀,部分體外循環轉流后,紅細胞表面圓滑性明顯改變。異常紅細胞明顯增多。高達20%,以圓齒形和靶形的增加更為甚,給藥組多數紅細胞仍保持正常形態,少數紅細胞表面圓滑性變差,但其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由于體外循環轉流中使血細胞成分的破壞、造成微小血栓。這對手術后臟器血液供應和恢復有密切關系。
6.對呼吸系統的作用:6.1.丹參對平陽霉素(Blromycin)引起肺纖維化的保護作用:實驗用昆明種小鼠45只。體重18-20g,隨機分為3組。正常對照組:不作任何處理;單純Bleomycin:氣管內注入Bleomycin、0.05ml(0.1mg),第2日起每日肌肉注射生理鹽水0.05ml共l月(星期日停注1次);丹參治療組:從氣管內注Bleomycin的第2日起每日肌肉注射丹參注射液0.5ml(星期日停注1次)。注Blemycin后l月,全部處死3組動物。并分別進行各項檢查:肺組織學檢查(5只鼠肺)、氣道灌洗收集BALF(5只鼠肺)及肺羥脯氨酸含量測定(5只鼠肺)。丹參注射液給小白鼠肌肉注射l月,觀察到可明顯抑制BleomycinA5所致的肺纖維化,使肺重、肺系數明顯減少,肺羥脯氨酸含量明顯減低,肺纖維化病變明顯受到抑制,肺組織僅有少量炎癥細胞浸潤。可見在本實驗條件下,丹參注射液對肺纖維化的保護作用是較理想的。
6.2.丹參注射液預防放射性肺損傷的作用:昆明種小白鼠,體重18-24g,共44只,隨饑分組。以深部x線照射小白鼠右胸部,制成放射性肺損傷動物模型。用藥組與照射前20日開始腹腔注射丹參注射液0.2ml(含生藥0.16g),隔日1次,共10次,各組動物分別于照射后10日及1、3、6月分批處死小鼠、汗胸、取右肺作組織切片,HE,VanGieson染色,鏡下觀察,結果表明,經x線照射后,用藥組的小鼠肺損傷輕、損傷修復快;而胸腺組織的改變兩組無明顯差別。提示丹參注射液對放射性肺損傷有預防作用。但對胸腺則無明顯保護作用、作用機理可能與丹參具有提高血管內皮細胞對放射線的抵抗力,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環的功能有關。
6.3.丹參對大急性出血壞死性胰腺炎致肺早期損傷的保護作用:實驗采用體重7.5-11kg的犬。隨機分組,用5%牛磺膽酸鈉1ml/kg逆行胰管注射制作ANNP(急性出血壞死性胰腺炎)模型,然后分別給予丹參(5g/kg)和生理鹽水靜脈滴注。結果表明,AHNP組早期PaO2,PaCO2、PH無明顯改變,支氣管肺泡灌注液LDH、白蛋白、LPO明顯高于丹參組(P<0.05),透射鏡下可見肺血管內皮細胞壞死,連續中斷和血管壁缺損、而丹參組肺血管內皮細胞和肺Ⅱ型上皮細胞正常,提示丹參具有保護肺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和肺Ⅱ型上皮細胞作用,可能是一種氧自由莖的清除劑。
6.4.丹參對油酸性呼吸窘迫綜合癥的預防作用:雄性Wistar大白鼠62只。體重194.68±22.4g(sX±SD)隨機分組:A組生理鹽水對照組(n=10);B組油酸實驗組(n-13);C組地塞米松預防組(n=13);D組丹參預防組(n=13);A組于尾靜脈注入生理鹽水0.1ml/kg作為陰性對照。B-D組白尾靜脈于5秒內注入油酸(0.1ml/kg)。C-D組在注入油酸前15分鐘,分別于腹腔注射地塞米松2mg/kg,丹參注射液1.5g/kg。B組注入油酸前不作任何處理作為陽性對照。注入油酸后6小時以斷頭法快速處死全部大鼠,立即取出肺組織測肺濕重。求肺系數記錄肉眼改變,于左、右肺的上下部各取肺組織一塊,如肺的其他部位有特殊病變及病變明顯處,則病變處另取材。標本用10%福爾馬林固定,石蠟包埋切片,HE染色,作光鏡觀察。結果表明,油酸實驗組(B組)及各預防組各例肺表面雖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充血、實化灶和梗死灶,但各預防組肺組織肉眼所見病變明顯輕于實驗組。如果按病變程度將散在點狀病灶、邊緣部病灶及邊緣部伴大斑片數在病灶分別以輕、中、重三級表示、則油酸組9/13(69%)表現為重度改變,而各預防組中僅丹參組出現1例重度改變,占丹參組8%;油酸組無一例表現為輕度改變,預防組C-D組的輕度改變分別為5/13(39%),4/13(31%)和3/13(23%),其余均表現為邊緣部病灶為主。病變以邊緣部最為明顯,可能與末梢動脈栓塞、痙攣有關。肺系數結果顯示油酸組肺系數明顯大于各預防組,經統計學處理差異非常顯著(P<0.01),而各預防組之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光鏡觀察可見預防組病理程度及檢出率小于油膩組。與地塞米松的預防效果相似。認為早期預防性應用丹參可以減輕或預防呼吸窘迫綜合癥(RDS)的發生。
7.對血脂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作用:7.1.丹參素對內源性膽固醇(Ch)合成的抑制作用:兩性霉素B可與動物細胞膜上的Ch形成復合物,可使細胞膜上出現微孔,進而導致細胞死亡。在缺乏外源性Ch供給的條件下,若應用Ch合成抑制劑抑制內源性Ch的合成則可阻止上述復合物的形成,使細胞免受兩性霉素B的殺傷作用,因此實驗預先用含LPDS的培養液孵育細胞,使細胞處于無外源性Ch供給的條件下,此時將細胞分為3組,第1組不加Ch合成抑制劑、第2組加已知的高效Ch合成抑制Mevin-olin(6umol),第3組加入不同濃度的丹參素,結果發現第1組細胞幾乎全部死亡,而第2、3組細胞形態基本正常,第3組細胞加入不同濃度丹參素后,MTT反應所測得的OD值大小與丹參素濃度在10-100ul/孔濃度范圍內呈量效關系(1/=0.023±0.00007x,r=0.97),即與存活細胞數之間呈正比關系。
7.2.丹參素對氧化低密度脂蛋白(LDL)生成的影響:根據Wieland的方法改良制備,加丹參素制備的氧化LDL稱之丹參素-OLDL;不加丹參素等抗氧化劑制備的氧化LDL稱之OLDL,加維生素E制備的氧化脂蛋白稱之維生素E-OLDL。按Schuh等人的方法測定,Ex515nm,Em553nm。結果表明,天然LDL(NLDL)及丹參素-OLDL的電泳遷移率均小于OLDL且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丹參素-OLDL與NLDL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各種LDL中脂質過氧化物(以MDA表示)含量見表18,丹參素-OLDL中MDA含量顯著低于)LDL組,丹參素-OLDL中MDA含量稍低于VE-OLDL組,但二者無顯著性差異,提示丹參素可用于動脈粥樣硬化的防治。
8.抗菌、消炎作用:8.1.總丹參酮的抗菌作用:在體外抗菌試驗中發現,丹參的乙醚提取物總丹參酮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其耐藥菌株有較強的抑菌作用。總丹參酮中含有10個單體成分,分別進行抑菌試驗,其中隱丹參酮、二氫丹參酮Ⅰ、羥基丹參酮Ⅱ-A、丹參酮ⅡB和丹參酸甲酯有抑菌作用。丹參酮ⅡA、丹參酮Ⅰ、丹參新醌甲、乙和丙無抑菌作用。總丹參酮對臨床分離出的8株耐青霉素、鏈霉素和金霉素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和50株耐紅霉素金黃色葡萄球菌亦均敏感。總丹參酮的最低抑菌濃度(62.5ug/ml)比小檗堿最大濃度(500ug/ml)的抑菌力還強。總丹參酮及其單體對人型結核桿菌H37RV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尤以丹參新醌甲的效果為最強。從化學結構與抑制人型結核菌活性關系的研究結果表明,屬菲醌類的丹參酮Ⅰ、屬鄰醌類的隱丹參酮和介于兩者之間的丹參酮ⅡA,均有較強的活性。認為二萜醌類成分的抑菌作用需要有一定的脂溶性。若母核上引入極性基團則活性降低。總丹參酮在25-50ug/ml濃度時,對鐵銹色毛發癬菌和紅色毛發癬菌也有抑制作用。以金霉素的閾下治療量和2%總丹參酮懸液0.5ml合并應用。表明丹參酮可以加強金霉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的保護作用。
8.2.丹參酮對大白鼠關節腫的抑制作用:8.2.1.對大白鼠蛋清性關節腫的影響:體重200-230g雄性大白鼠20只,隨機分成兩組:給藥組每只灌胃2%丹參酮混懸液2.0ml;對照組給等量的淀粉懸液。實驗前l日,預防給藥2次,間隔7小時。給藥后l日預防給藥2次,間隔7小時。給藥后l小時向大鼠右后足掌皮內注入新鮮蛋清0.1ml,注射后立即測量左側踝關節周長。在注入蛋清后1、2、3、4、5和6小時各測量一次腫脹的右踝關節周長,左右周長之差為腫脹程度,在各時間內兩組進行統計學比較,結果說明丹參酮有明顯地抑制大白鼠蛋清性關節腫的作用。
8.2.2.對大白鼠角叉菜膠關節腫的影響:體重170-220g雌性大白鼠20只,隨機分成兩組。給藥組在實驗前預防給2%丹參酮懸液兩日,每天2次,間隔7小時,每只每次灌胃2.0ml。對照組給等量的淀粉懸液。實驗當日給藥后30分鐘向大白鼠右后足掌皮下注射l%角叉菜膠0.1ml,注入致炎劑后立刻以排水法測量左足的體積,致炎后1、2、3、4、5和6分鐘各測量右足體積一次,在第3小時測時后再給藥1次,給藥組與對照組進行統計學比較。結果表明,丹參酮對角叉菜膠引起的大白鼠關節腫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所測各時間結果都有統計學意義。
8.2.3.對大白鼠右旋糖酐關節腫的影響:體重170-200g雌性大白鼠20只,隨機分成兩組。給藥方法同角叉菜膠關節腫的實驗。每鼠右后足掌皮下注射6%右旋糖酐0.1ml致炎,致炎后1、3、5和7小時重測大白鼠右后足體積,以各時間的右足體積減去左足體積為腫脹程度,兩組腫脹程度在1、3、5和7小時內比較有統計學意義,說明丹參酮對右旋糖酐所致大白鼠關節腫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8.2.4.對大白鼠甲醛性關節腫的影響:體重180-230g雌性大白鼠20只,分成兩組。給藥方法完全同角叉菜膠關節腫實驗。致炎劑為2.5%甲醛0.1ml。致炎后1、3、5、7、24、48、72及96小時各測1次右足體積。結果表明:1小時兩組沒有明顯差別,3、5、7、24及48小時各時間內兩組差別均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72小時對照組己開始自行恢復,96小時恢復更迅速。說明丹參酮對甲醛所致亞急性關節腫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8.2.5.對大白鼠感染性關節腫的實驗治療作用:雄性大白鼠,體重120-160g,每組10只。菌液和藥物均同小白鼠實驗治療項。將培養18小時菌液做1:1稀釋后備用。于實驗前1日,分組后灌胃給藥2次,間隔6小時,每次每只2ml。實驗當天早晨再灌胃給藥2ml,l小時后取0.1ml制備的菌液皮內注入大白鼠左腳掌,3小時后測量關節周長,將給藥組與對照組進行統計學處理,結果表明,總丹參酮對大白鼠感染性關節腫有較明顯的抑制作用。
8.3.丹參注射液對角叉菜膠致大鼠足跖部水腫的抑制作用:Wistar大白鼠,體重180-250g,分為兩組。治療組肌肉注射丹參注射液1ml,30分鐘后于足跖部皮下注入1%角叉菜膠0.1ml,對照組肌肉注射等量生理鹽水。結果可見丹參注射液可使水腫明顯減輕,腫脹抑制率達51%。
8.4.對大白鼠甲醛性腹膜炎的影響:體重170-200g雄性大白鼠20只,分成兩組。每鼠腹腔注入2%甲醛液1.0ml,36小時后處死,抽出腹腔滲出液并記錄液量。兩組進行統計學處理。給丹參酮組于注入甲醛前30分鐘給藥1次。次日再給藥2次,間隔7小時。結果表明:丹參酮對甲醛所致的大白鼠腹膜炎有明顯的抗滲出作用。丹參的抗炎作用機制不甚清楚,有人報道丹參注射液對大鼠中性粒細胞趨化性明顯減低,并抑制溶酶體酶的釋放,可能是丹參抗炎作用環節之一。另有報道,用人白細胞與總丹參酮共同孵育l小時,可明顯抑制白細胞趨勢化性(Chemotaxia,即白細胞向趨化因子方向移動的有方向的運動),而對白細胞的隨機運動(Randommotility,即白細胞所固有的不受趨化因子影響的無方向的運動)無影響。若延長孵育時間至19小時,則5ug/ml的總丹參酮已足以明顯抑制白細胞趨化性及隨機運動,抑制率分別為79和81%。這一結果與丹參酮明顯抑制體內白細胞向炎癥區的游走相一致。另從丹參酮的大鼠血中所測定PGF2a和PGE水平明顯降低,進一步揭示了丹參的抗炎機制。
9.對肝細胞損傷的保護作用:9.1.丹參對實驗性肝再生的影響:實驗動物為大白鼠,體重180-220g,雌雄兼用。動物分為兩組。于實驗第1日上午9-11小時,除正常組外,全部動物在乙醚麻醉下,行部分肝切除術,切除肝臟左葉及中葉(約占肝重68%),稱重。術后當天下午及次日上午給藥組分別給藥,經皮下注射1ml/只。實驗第44小時,腹腔注射秋水仙堿1ml/只(含0.2mg)、48小時,全部處死動物。取血清作谷丙轉氨酶(SGPT)測定(改良金氏法),應用反向血凝法檢測甲胎蛋白(AFP)。稱肝重,計算再生度。取小塊肝組織固定于10%福爾馬林液,石臘包埋,蘇木素-伊紅染色,鏡檢作組織學觀察,并計算核分裂指數。實驗結果表明,丹參可使肝再生度、核分裂相指數、AFP檢出率均增高,說明丹參具有促進肝再生的作用。至于其作用機理,可能與丹參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有關。在全身及局部組織血液循環改善的基礎上,使門脈血流增加,改善肝臟供血和營養,可能是促進肝臟再生的重要因素。肝臟再生受到多種激素的調節,尤其是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明顯促進肝再生的作用。丹參等活血化瘀藥物改善血液循環。同時可帶來較多的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在促進肝再生中亦可能有一定作用。
9.2.丹參對大鼠急性肝損傷的作用:取大白鼠,體重200-260g,雌雄兼用。實驗分組進行。即正常組、肝損傷組以及丹參給藥組,各組8只大鼠。實驗第1、5日除正常組外,其余2個組均皮下注射四氯化碳0.5ml/100g體重,自實驗第2日起各治療組動物開始給藥,肝損傷組給以等量生理鹽水。實驗第7日下午6小時全部動物禁食,次晨6小時以50%葡萄糖灌胃,每只動物2ml。2小時后處死動物,迅速切取部分肝臟作糖原和甘油三酯測定;其余肝臟部分分別用10%福爾馬林液固定,進行蘇木精一伊紅染色(HE)和用Carnoy液固定,PAS法顯示糖原。取血清進行谷丙轉氨酶(SGPT)和B脂蛋白測定。經統計學處理,丹參組較肝損傷組SGPT活力明顯降低(P<0.01);肝內甘油三酯含量與肝損傷組相比較,僅丹參組有明顯降低(P<0.05);血清B脂蛋白測定結果表明,各給藥組與肝損傷組相比均無明顯差異。給藥組肝勻漿糖原含量與肝損傷組相似(P>0.05)。組織化學染色所顯示的肝糖原含量與上述測定結果大體一致。病理組織學觀察亦表明,丹參可明顯減輕肝壞死和炎癥反應(P<0.05和P<0.01)。
9.3.丹參對實驗性肝硬變的防治作用:取大白鼠,體重200-320g,雌雄兼用,按前述實驗分組。除正常組外,各組均飼單純玉米面,混以0.5%的膽固醇(前2周加豬油20%),以30%乙醇為飲料。于實驗第1日,除正常組外,其余各組每只動物皮下注射四氯化碳0.5ml/100g體重,以后每隔3日皮下注射油劑四氯化碳(40%植物油溶液)0.3ml/100g體重。從實驗第5周開始,給藥組分別給予中藥,對照組給等量生理鹽水,至第9周末處死動物。取血清作蛋白電泳分析、SGPT及胎兒甲種球蛋白(AFP)檢測(反向血凝法)。取肝臟左葉固定于10%福爾馬林液中,作蘇木精一伊紅染色(HE)及膠原纖維染色(VG);其余肝臟部分留作羥脯氨酸測定,以求膠原蛋白含量。實驗結果表明,丹參給藥組能明顯降低膠原蛋白含量(P<0.01)及血清r球蛋白含量。羥脯氨酸是膠原降解的產物,經尿排出,因此測定尿羥脯氨酸量可反應肝內膠原降解的速度。
另有實驗結果表明,經丹參治療3周后,大白鼠尿羥脯氨酸排泄量明顯高于對照組,間接證明丹參可促進膠原纖維的降解。體內膠原分解主要是通過膠原酶的作用,在中性環境中,經膠原酶作用,可將膠原蛋白裂解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大的3/4,一部分為小的1/4,裂解后的碎片,再經非特異性蛋白酶作用逐漸分解。因此,膠原降解的關鍵與膠原酶的作用密切相關。丹參促進膠原降解可能是通過增加膠原酶的產生或增強膠原酶的活性而實現的。
9.4.丹參對肝纖維重吸收的作用:實驗取大白鼠23只,體重170-210g,雌雄兼用,分成肝硬化對照組。給藥組及正常對照組。實驗第l日,前兩組動物皮下注射四氯化碳40.5ml/100g體重,以后每隔3日皮下注射油劑四氯化碳(40%植物油溶液)0.3ml/100g體重。單純玉米面(前2周加入20%豬油)加入0.5g%膽固醇為飼料,30%酒精為唯一飲料。實驗第9周,撤除上述全部病因刺激,恢復正常膳食及飲水,給藥組開始給藥,肝硬化對照組給生理鹽水。于給藥后1、2、3周末收集各組動物16小時尿,測定尿羥脯氨酸含量。于實驗第ll周末斷頭處死全部動物。制片用JEM100CX型電鏡觀察。其余肝組織留作肝羥脯氨酸測定,以計算肝膠原蛋白含量。實驗結果表明,經丹參治療的動物,肝纖維化較對照明顯減輕,且肝臟膠原蛋白含量亦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藥物有促進肝纖維重吸收的作用。至于丹參減輕肝纖維化的機理尚不清楚,就現有資料認為,丹參抑制纖維增生與丹參促進壞死肝細胞的修復和及時再生有關。
9.5.丹參注射液對大鼠部分肝切除后肝臟再生的影響:取雌性Wistar大白鼠,體重140-190g,飼以一般飲食,手術前后不禁食水。術前稱體重,在輕度乙醚麻醉下行肝左時及正中葉切除術,并將切除之肝臟稱重。手術均在上午8:30-11:30之間進行。術后動物隨機分為6組:用藥組按術后處死時間24、48及72小時分為3組,對照組亦按處死時間分為3組。于述后當日起,每天下午4點給各用藥組動物腹腔注射丹參注射液0.66ml/只。分別于手術后24小時、48小時及72小時將各組動物在乙醚麻醉下處死。取出全部殘留肝臟,觀察丹參注射液對大鼠部分肝切除后肝臟DNA合成率、DNA含量、肝細胞標記核數、肝細胞分裂相以及再生肝重變化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丹參注射液能夠促進肝臟再生時的DNA合成和細胞分裂增殖過程,具有一定的促進肝再生作用。丹參的這種作用可能是通過改善肝臟局部血液循環,加強肝再生內在因素的作用而實現的。
戚心廣等觀察了丹參等對實驗性肝損傷大鼠的肝細胞的保護作用,通過肝損傷大鼠肝的光鏡及電鏡的病理變化及其血漿纖維聯結蛋白水平的消長,顯示出丹參可以刺激大鼠血漿纖維聯結蛋白(PFN)水平的升高,從而提高其網狀內層系統的吞噬功能及調理素活性,防止肝臟的免疫損傷,達到保護肝細胞和促進肝細胞再生的作用。近年來,許多學者證實血漿PFN是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主要調理素,其主要功能之一是作為網狀內皮系統吞噬作用的一種介質,對內毒素及許多損肝因子有調理作用。提示丹參不單純是改善肝臟微循環,供給肝臟有益因子,更重要的是丹參可以提高PFN水平,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和調理素活性,避免肝臟免疫損傷,最終起到保護肝細胞和促進肝細胞的再生作用。
10.促進組織修復和再生的作用:10.1.丹參注射液對小鼠骨折愈合中鈣沉積的影響:實驗用成年雄性健康小鼠。體重25-35g,以45Ca沉積量為指標觀察骨形成的速度。用自制骨折器造成小鼠右股骨中段閉合骨折,骨折后每天給予丹參注射液0.5ml(口服)。給藥后5、7、9、13分別處死小鼠。處死前48小時尾靜脈注射0.2ml45Ca一氯化鈣溶液,測定左右股骨及右脛骨上、中、下三段的放射活性。結果發現正常小鼠,左右骨相應部位鈣沉積相似;右股骨中段骨折后,生理鹽水組與丹參組小鼠的中段股骨鈣沉積不斷升高,而股骨上、下二段反而下降,丹參組下降更顯著。說明丹參可以從鄰近骨組織中調動比生理鹽水更多的鈣,以更好的滿足新骨形成對鈣的需要,從而使骨折愈合加速。
劉季蘭等采用C57BL純種成年健康小白鼠,觀察了丹參注射液對小鼠骨折愈合中鈣再吸收的影響。結果表明,正常小鼠左右股骨及脛骨上段的放射活性均隨時間而不斷下降;注射45Ca后不同時間造成右股骨中段骨折后,生理鹽水組小鼠骨折部位的放射活性卻低于相應健側;丹參組小鼠中這種變化變得更為顯著。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使用丹參注射液后,可使家兔骨折部位骨痂形成提前,且更為致密。骨生成細胞分布部位及數量增加;成纖維細胞除有外形改變外,細胞的蛋白質合成活動更為旺盛,細胞的正常變性過程也加快,細胞外膠原纖維增多,并進入成纖維細胞的胞質內;有增多的破骨細胞出現在不同的骨痂部位,促進骨的改建,另外,成纖維細胞腫脹的線粒體內出現眾多的致密鈣顆粒,從而使骨痂有更多更早的鈣鹽沉積。家兔前肢橈骨骨折實驗中也證明丹參可促進骨折愈合。
10.2.丹參注射液對雞胚額骨分離細胞培養生長的影響:雞胚額骨分離細胞的制備,采用孵育12日的Leghorn雞胚額骨(除去骨外膜),經剪碎清洗、胰酶消化后過濾,濾液即為雞胚額骨分離細胞懸液。經細胞計數總共獲得約3x103個細胞。用EagleMEMNissui(1)培養液,簡稱Eagle培養液(含20%小牛血清)稀釋至10ml,分裝于5個培養瓶內(瓶內預先各放2條載玻片條),每瓶2ml。然后分別再加Ea-gle、0.8%丹參Eagle、0.4%丹參Eagle、0.2%丹參Eagle及0.1%丹參Eagle培養液各2ml。分別稱為對照組和0.8、0.4、0.2及0.1丹參組5組,在38℃二氧化碳培養箱內培養。每周各換相應培養液3次,逐日用倒置顯微鏡觀察。培養至26日標本被收獲,分別染色,和堿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反應(簡稱Alp-Acp反應),作各組間比較。實驗結果表明,丹參能促進骨細胞樣細胞成熟,分泌膠原性物質和AIP,并使鈣鹽在膠原基質上沉積,形成骨小結節。但是濃度過高能導致對成骨細胞樣細胞生長的抑制。
10.3.丹參對家兔皮膚切口愈合的影響:實驗用體重為2-3kg的雄性家兔,分對照組;和為丹參組。所有家兔右上肢用電剪剃毛,在戊巴比妥鈉靜脈麻醉(30mg/kg)及無菌技術下作右前壁中下1/3部位掌面皮膚全層縱行切口,長約1.5cm,皮膚切口作間斷縫合。手術當天起對照組每天肌肉注射生理鹽水2ml。丹參組每天注射同一批號丹參注射液2ml。注射最多不超過13針,宰殺當天停止注射。對照組于術后1-10日以及17、21、25、30日各取家兔2只作系列觀察;用藥組于述后第1、3、5、7、9、13、17、21、25、30日各取家兔2只作組織學和組織化學對比觀察。結果表明,丹參組的巨噬細胞及成堆異物巨細胞的出現均早于對照組,使創傷修復的清掃階段明顯提前,持續出現豐富而充血的毛細血管,另外,丹參組的血管性肉芽組織、膠原性肉芽組織以及疤痕性肉芽組織的出現均于顯著早于對照組,說明由于應用丹參產生了活血化瘀作用,促進了皮膚切口愈合。
丹參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組織修復和再生,如加快骨折和皮膚創傷的愈合都可能與它的改善微循環障礙和血液流變學等作用有關,致使局部血流供應增多和營養增加,促進組織的修復和再生。還可能通過內在調節機制而影響機體的反應性。
11.抗腫瘤作用:11.1.丹參對大鼠Walker256癌細胞血行播散的影響:取年幼健康大鼠,體重65-85g,雄性。每支丹參注射液2ml含生藥3g。用Walker256癌細胞腹水型,在無菌條件下,抽取少量癌性腹水,經血球計數儀計數后,用生理鹽水稀釋成1-3X105/0.2ml濃度。于大鼠尾靜脈注射l-3X105個Walker256癌細胞。癌細胞接種前l小時或后24小時。腹腔注射丹參注射液1-2.0ml,每日注射,連給4-5日。接種癌細胞后14-20日處死動物,稱取體重、肺重,并在解剖顯微鏡下計數肺臟表面轉移病灶的數目。個別鼠還測定了紅細胞計數及紅細胞比積。4批實驗結果與對照組比較,發現注射丹參注射液后,大鼠體重明顯減輕,貧血嚴重,肺重及肺重/體重之比增加,肺臟表面腫瘤結節數目增加。實驗還觀察到丹參注射液不論注射1ml,1.5ml或2.0ml,每日1次,連結4-5日,也不論在接種前l小時或(和)接種后24小時給藥,均能促進Walker256癌細胞從血循環轉移至肺臟等組織生長。除肺臟外尸解時觀察到其它臟器表面也可見到1-2個腫瘤轉移結節。以上實驗結果提示:丹參注射液靜脈注射對大鼠Walker256癌細胞血行插散確有促進作用。由于癌腫轉移機制復雜,至今尚未完全闡明。丹參注射液靜脈注射對大鼠Walker256癌細胞血行播散的影響不一定適合人類的情況。因此,丹參注射液靜脈注射對人類腫瘤以及其它實驗性動物腫瘤轉移的影響及其機制值得進一步研究。
11.2.丹參與環磷酰胺合用對小鼠肉瘤180的治療作用:給小鼠S-180單獨應用用丹參注射液(4、5g/kg)或小劑量環磷酰胺(5mg/kg和8mg/kg),對S-180腫瘤的生長沒有明顯影響。但當兩藥合并應用則加強了對腫瘤的抑制作用。與對照組比較P值(0.01-<0.001。單獨應用環磷酰胺組抑瘤率為15.7%-29.4%。除抑瘤率為17.9%的一組動物經統計處理與對照組瘤重有顯著差別(P<0.05)外,另兩批實驗均與對照組無明顯差別。丹參與環磷酰胺并用組抑瘤率32.6-46.7%,與單用環磷酰胺組有顯著差別,兩批實驗中P值<0.05,另一批實驗P>0.1。為了對丹參與環磷酰胺合用時的增效作用機理進行探討,測定了瘤組織內核酸含量。觀察在合并用藥時瘤組織核酸含量的改變與單獨用藥有無差別,結果丹參注射液4.5g/kg-9.0g/kg對S-180瘤組織內DNA含量一般無明顯影響,當與小劑量環磷酰胺合用,在部分實驗中看到了協同作用,使瘤組織內DNA含量明顯減少。但在另一些實驗中則DNA減少并不顯著,單用丹參或與環磷酰胺合用,對瘤組織RNA含量沒有影響。
11.3.丹參合并環磷酰胺對615小鼠白血病和艾氏腹水癌小鼠的治療作用:應用丹參注射液與環磷酰胺合用治療615小鼠白血病,在所用劑量下未看到合并用藥有增效作用。對艾氏腹水癌的治療則顯示不利的影響。在4.5g/kg和9.0g/kg劑量下,使動物存活時間明顯縮短,且腹水量比對照組增多。
11.4.丹參對C57BL小鼠Lewis肺癌自發肺轉移的影響:C57BL小鼠肌肉接種Lewis肺癌細胞,接種后腹腔注射丹參(9.0g/kg)12-15次,于第3周處死,計算肺部轉移灶的數目及稱原發瘤重量。結果表明,丹參對Lewis肺癌細胞的自發轉移有明顯促進作用,但對原發瘤生長沒有影響。另外,接種Lewis肺癌的C57BL小鼠血清內唾液酸含量較正常鼠明顯增加。接種瘤細胞后同時應用丹參的小鼠。血清唾液酸早期略有升高,但隨而降至正常水平。顯示丹參對血清唾液酸的升高有抑制作用。丹參9.0g/kg對Lewis肺癌細胞唾液酸含量有抑制作用(P<0.05-0.02),4.5g/kg時抑制作用不明顯。
11.5.丹參注射液對Ehrlich腹水癌細胞表面的作用:取體重為20-30g雄性小鼠6只,分成兩組,實驗組與對照組各3只。全部動物腹腔接種Ehrlich腹水癌細胞。實驗組于接種后第4日開始腹腔注射丹參注射液50mg/10g體重,連續給藥4日。對照組于同期內腹腔注射滅菌生理鹽水。動物在接種癌細胞后第8日取腹水。制作的標本經電鏡觀察表明,丹參對癌細胞表面有很強的作用,它能阻止植物凝集素與癌細胞表面受體發生作用。用正電荷鐵蛋白作為標記物研究細胞表面電荷的變化,發現丹參除了可增加艾氏腹水癌細胞表面電荷密度外,并可改變電荷的分布。因為細胞表面電荷密度的增加,使細胞間的排斥力增大,細胞間的粘著力降低,結果是細胞易于游離而擴散,以此現象來解釋丹參促進腫瘤細胞擴散的一個原因,另外,也發現丹參可改變癌細胞微絨毛表面積在全部質膜表面中所占比例的下降,以及微絨毛極化現象的增加,提示丹參可活化腫瘤細胞增加運動性,也影響腫瘤細胞的擴散和轉移。關于丹參抗腫瘤和促腫瘤轉移的機制不甚清楚,有人認為,丹參的抗腫瘤機制可能與調整腫瘤宿主凝血-纖溶-血小板系統的功能紊亂及對宿主免疫系統的正性影響有關,并且通過對核酸代謝的影響對腫瘤細胞具有細胞毒作用,但有待進一步研究確證。
12.對環腺苷酸磷酸二酯酶的作用:為了解家兔組織中目的酶活力在個體上的差異,實驗用健康家兔10只分別測定了各臟器中CAPD的活力。家兔擊頭昏厥后,斷頭,立即取出腦、心、腎,置碎冰中。于4℃以下,按只按臟器分別作成勻漿及其上清液。CAPD的測定結果,以活力單位的均值和標準差表示如下:腦:0.741±0.070;腎:0.294±0.043;心:0.033±0.011。(活力單位是指測定條件下10mg鮮組織,10分鐘內分解的cAMP的umol數)。
在觀察丹參的水提取液對動物各組織的抑制效應時,為避免動物個體差異、實驗以家兔等動物3只,按臟器成批制得的勻漿上清液(35,000g)為酶源,進行觀察。每種組織CAPD的測定分成兩組:丹參組,每個測定加入丹參水提液(每1ml相當生藥0.5g)10ul(含有機物133ug);對照組(即正常組),不加丹參提出物。每組測定重復2次。丹參水溶性成分對被測各組織中的CAPD均表現抑制作用。酶反應系中加入上述丹參水溶液10ul即引起CAPD的活力下降15-68%。這種抑制作用在實驗動物的組織之間差異很大。其中,以平滑肌為主的子宮和膀胱以及大腦和肺中的CAPD對丹參提出物最為敏感,抑制比率較大,肝、腎CAPD對丹參的反應最差,而脾、心等組織則介于二者之間。以酶作用動力學的研究指出,丹參水溶性成分對兔腦CAPD表現為典型的非競爭性抑制,并且是不可逆抑制,丹參水溶性提出物用硅膠G薄層層析可檢出16個斑點,用有機溶劑進行初步分離,測定各個分離部分提純的兔腦CAPD的量-效曲線,求出50%抑制劑量,結果(1)在丹參水溶性成分中,極性較小的各點,如部分3(主要是斑點1-6,還包括8-12)抑制能力較差,比水提物差7.4倍;(2)部分4的抑制力最強(主要為斑點13),其50%抑制量為8ug/ml,比茶堿強32倍,脂溶性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兔腦CAPD無抑制效應。
以上結果表明,丹參水溶性成分具有抑制體外CAPD的作用,且對不同組織具有特異性。所以丹參的作用機制可能部分通過改變體內CAPD的活性,從而改變cAMP水平以調節代謝過程。
13.對中樞神經的作用:13.1.丹參水提液對小鼠自主活動的影響:動物均為瑞士種小白鼠,雄性,體重為17-26g,僅給水合氯醛的動物,實驗的前一夜停食供水,其余動物均不禁食。用Tainter的方法求半數睡眠劑量(SD50)。所用丹參制劑是水提乙醇沉淀后的上清液。使用時用生理鹽水稀釋成所需濃度,并調至pH7。丹參劑量均按g/kg計。苯丙胺、氯丙嗪、眠爾通、戊巴比妥、巴比妥和丹參均腹腔注射給藥,水合氯醛為口服給藥。實驗表明,丹參能明顯抑制小鼠自主活動,作用與劑量大小成正比與眠爾通和氯丙嗪合用能增強抑制效果。
13.2.丹參合并應用催眠藥對小鼠睡眠的影響:給予小鼠巴比妥125mg/kg或150mg/kg,注射后30分鐘再注射丹參。注射丹參后15-30分鐘,再給水合氯醛250mg/kg,或戊巴比妥鈉25mg/kg。丹參按不同劑量合并應用。結果單獨給藥與合并給藥組均有非常顯著的差異。為了進一步觀察丹參與戊巴比妥鈉的協同作用,一組小鼠單獨給戊巴比妥鈉,求SD50,另一組小鼠先給丹參10g/kg,再注射戊巴比妥鈉,觀察劑量-反應線的移動。結果丹參使戊巴比妥鈉的SD50由38.5mg/kg,降至21.6mg/kg。丹參增強戊巴比妥鈉的作用與劑量相關,丹參2.5g/kg和5g/kg,使戊巴比妥鈉150mg/kg組動物的睡眠百分率由20%分別提高到40%和90%。戊巴比妥鈉的劑量降低到125mg/kg,丹參的增強作用亦非常明顯。給小鼠水合氯醛250mg/kg,動物均處于清醒狀態。若與丹參合并應用,水合氯醛的中樞抑制作用顯著增強,并且這種增強作用與丹參的劑量成正比。
13.3.丹參對抗士的寧的驚厥作用:實驗方法同上,注射丹參30-60分鐘后,由小白鼠尾靜脈注射咖啡因,戊四唑,士的寧和-葉荻堿,容積不超過0.1ug/kg體重,用上下法求半數驚厥劑量(CD50),結果抗驚作用不明顯,但對苯丙胺的精神運動興奮作用卻有明顯的對抗作用。古代文獻記載丹參有養陰定志,益氣解煩是有一定道理的。
13.4.丹參對貓丘腦后核內臟放電的影響:2.5-3kg貓19只,雌雄不拘,在氯醛醣淺麻(60mg/kg)下,氣管切開插管以備人工呼吸。按文獻135方法制成模型。在貓清醒狀態下。注射三磺季銨酚(5mg/kg)使動物無動化,人工呼吸,體溫保持在36-39℃條件下進行實驗觀察。首先用較強單一或雙脈沖刺激內臟大神經于P區內尋找產生內臟大神經誘發放電的單位,找到后按1.4-9g/kg的不同劑量靜脈注射丹參注射液,每隔3分鐘刺激一次內臟大神經,觀察丹參注射前后P發放電的變化。結果表明,丹參能抑制丘腦后核內臟痛放電,但直接作用于神經干不能阻斷其神經興奮傳導、表明其鎮痛作用是中樞性的。
另有報道,清醒兔靜脈注射丹參4.5g/kg后10-30分鐘,大腦皮層的自發電活動明顯減少。120分鐘才恢復。用較強的電刺激重復刺激兔大腦皮層,可以引起節律性的電活動,停止刺激后,電活動往往還可以延續數秒至數十分鐘(即后發放)。靜脈注射丹參后,電刺激引起后發放的閾值明顯升高,約50分鐘后恢復。用氯醛糖和脲酯麻醉的兔,刺激一側大腦皮層體感覺運動區,在對側皮層對稱點單極記錄,得到一個大體上是先正后負的電反應,在刺激電極下或記錄電極下局部給丹參,都可使電反應增大;由靜脈注射給藥,則電反應的增大更為明顯。當靜脈注射小劑量丹參時,沒有出現明顯的作用,大劑量時才產生壓抑作用,以上實驗結果表明,丹參能使大腦皮層自發電活動振幅減小,重復刺激引起后發放閾值升高,單刺激大腦皮層出現的重復電反應減少,在大腦皮層電活動振幅減h,對較高頻率的組分無明顯增加,所以此電活動減小不是去同步的結果。丹參具有抑制體外試驗中各組織的環腺苷酸磷酸二酯酶的活力,尤以大腦和肺和抑制最為敏感,推測大腦皮層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過抑制環腺苷酸二酯酶的活力,增加環腺苷酸水平而實現的。
14.性激素樣作用:14.1.丹參酮的雌激素樣活性:體重11-12g雌性幼齡小鼠,隨機分成四組,每組10只。用3%淀粉糊將藥物配成2%總丹參酮淀粉懸液,第1組l日兩次灌胃給藥,每次0.2ml;第2組1日l次;對照組以3%淀粉糊0.2ml每天灌胃l次;陽性對照組皮下注射雌二醇0.25ug,連續給藥3日,第4日將小鼠斷頸處死,取出子宮。剔去脂肪組織,用組織天平稱子宮重量,結果給藥組子宮重量明顯高于對照組,丹參酮每天給藥兩次比給藥1次的效果明顯,但其雌激素樣活性比雌二醇弱。
另取22-24g成年雌性小鼠60只,切除雙側卵巢,3日后分組以2%丹參酮淀粉懸液,每天灌胃兩次,每次0.5ml,對照組給相當量的3%淀粉糊,陽性對照組皮下注射雌二醇,每鼠0.25ug,連續給藥3日,第4日將小鼠斷頸處死,取子宮稱重,結果丹參酮組的小鼠子宮重量與對照組相似,而給雌二醇的小鼠子宮重量明顯增加,由此可見丹參酮的雌激素樣活性與雌二醇的作用有所不同,前者需通過卵巢才起作用。成年雌鼠灌胃給予丹參酮后,陰道殘片出現動情期變化,亦證明其具有雌性激素樣的活性。
14.2.丹參酮的抗雄激素活性:將體重50-60g雄性大鼠切除雙側睪丸,手術后第5日隨機分成4組,每組7只。丹參酮組以2%丹參酮淀粉懸液灌胃,1日2次,每次10ml;對照組給相當量的3%淀粉糊,丙酸睪丸酮加丹參酮組兩種藥物同時給劑量同上,連續給藥5日,第6日處死動物,取精囊及前列腺稱重,以精囊、前列腺重/100g體重表示,結果見表28,丙酸睪丸酮組的精囊和前列腺的重量均明顯高于其他3組,有統計學差異,說明丹參酮確有抗丙酸睪丸酮的作用。
15.炮制品的藥理作用:丹參傳統的炮制方法有酒炒、醋炒及生用等,為探討不同炮制方法對藥效的影響,實驗以對由四氯化碳所致家兔急性肝損傷模型進行了觀察。取健康雄性家兔30只,體重2-2.5kg,隨機分為對照組,生品丹參治療組、酒炒丹參治療組、醋炒丹參治療組等4組;由家兔心臟采血,測定谷丙轉氨酶(SGPT),隨即皮下注射四氯化碳1次(0.5ml/kg),次日各治療組灌胃丹參煎劑(5ml/kg),每天1次,連續用藥6日,對照組灌胃煮沸后放冷的自來水,用法同給藥組,停藥次日再次取血測SGPT,立即處死,剖驗檢查肝臟,并用10%福爾馬林固定。組織切片用蘇木素伊紅染色。部分切片作蘇旦IV脂肪染色。顯微鏡觀察。實驗結束除去實驗過程中出現意外事故的3只,僅余27只動物供分析。結果動物注射四氯化碳后,肝臟出現不同程度的中毒性肝炎病變,小葉中央靜脈不同程度擴張充血,肝細胞腫脹變性,點狀或灶狀壞死,炎細胞浸潤,從表34看出,用藥組與對照組比,都有不同程度減輕肝損傷的作用,以等級序列檢驗,生品及酒炒丹參可明顯減輕細胞壞死(P<0.05和P<0.01)。鏡下可見肝細胞壞死少,細胞變性輕,肝竇顯露,炎細胞浸潤少。而對照組與醋炒組肝細胞變性壞死較重,部分動物肝小葉中心空虛,中央靜脈擴張充血,四周圍殘留擴張的肝竇及增生的吞噬細胞。動物注射四氯化碳后血清SGPT都不同程度升高,對照組增高尤為顯著,治療組增高較少,各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僅生品組和酒炒組差異顯著(P<0.05)。治療組間比較,酒炒與生用無明顯差異(P>0.05)。提示酒炒和醋炒丹參與生品相比,療效并未提高。這對今后臨床使用丹參炮制品提示疑義,值得進一步研究。

【毒性】
丹參煎劑給小鼠腹腔注射43g/kg,48小時l次腹腔注射內未見動物死亡,而64g/kg組10只動物死亡2只。丹參水提醇溶部分,小鼠1次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80.5±3.1g生藥/kg,丹參或復方丹參注射液,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136.7±3.8g/kg和61.5g±5.3g/1g。(以生藥含量計);家兔每
(醫藥網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于公司 | 網站簡介 | 服務項目 | 技術支持 | 意見反饋 | 法律聲明 | 友情鏈接 | 聯系我們
兄弟站點:  生意寶 - 生意社 - 生意場 - 網經社 - 產業互聯網 - 企業風險評級 - 撮合交易 - 化工網 - 紡織網
   檢測通 - 醫療器械網 - 企業官網服務 - 化工網商城
© 醫藥網版權所有 浙ICP證:浙B2-20080131-8 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浙)-經營性-2020-0027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0403     
市場:0571-88161141 服務:0571-882284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蜜臀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乐 | 91麻豆精品一二三 |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 成年女人粗暴毛片免费观看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偷看国产亚洲87 | 精品欧美无人区乱码毛片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第三页 | 国产午夜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九九热六| 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 中文无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中日韩久久久噜噜久久 | 久久有精品 | 精品无码在线播放 | 99在线观看精品 | 日本高清不卡中文字幕免费 | 日韩一本之道一区中文字幕 | 野花在线无码视频在线播放 | 色呦呦免费看 | 一级黄色日本 | 台湾十八成人网 | 国产一区国产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视频一二区 | 亚洲欧美另类一区 | wwwwwww黄 | 91在线网站 | 求个毛片网站 | 一本之道高清无码视频 | 久久久女人视频 | 亚洲高清一区二 |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 | 久久精品亚洲成在人线av麻豆 | 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 | 久久精品水蜜桃AV综合天堂 | 成人活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麻豆 | 日韩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竹菊 | 免费观看黃色A一级视频日本 | 欧美破处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