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赤茯苓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本草經集注》。
【拼音名】Chì Fú Línɡ
【英文名】light red Indian Bread, light red Tuckahoe
【別名】赤苓、赤茯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干燥菌核近外皮部的淡紅色部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ria cocos(Schw.) Wolf.[Pavhyma cocos Fr.] 采收和儲藏:收獲季節和方法同茯苓,當茯苓削去外皮(獲苓皮)后,再切成厚薄均勻的片,取其中粉紅色的即為赤茯苓,曬干。
【原形態】菌核球形、卵形、橢圓形至不規則形,長10-30cm或者更長,重量也不等,一般重500-5000g。外面吸厚而多皺褶的皮殼,深褐色,新鮮時軟干 后變硬;內部白色或淡粉紅色,粉粒狀。子實體生于菌核表面,全平伏,厚3-8cm,白色,肉質,老后或干后變為淺褐色。菌管密長2-3mm管壁薄,管口圓形、多角形或不規則形,徑0.5-1.5cm,口緣裂為齒狀。孢子長方形至近圓柱形,平滑,有一歪尖,大小(7.5-9)μm×(3-3.5)μm。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松樹根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吉林、安徽、浙江、福建、臺灣、河南、湖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
【性狀】性狀鑒別 本品為大小不一的方塊,長寬4-5cm,厚0.4-0.6cm ,間有長寬1.5cm以上的碎塊,淡紅色或淡棕色。質松,略具彈性。氣微,味淡。
【性味】甘;淡;平
【歸經】心;脾;膀胱經
【功能主治】行水;利濕熱。主小便不利;水腫;淋濁;泄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
【注意】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服。
【各家論述】 1.《藥性論》:破結氣。 2.《本草綱目》:瀉心小腸膀胱濕熱,利竅行水。 3.《本草再新》:益心氣,健中和脾,潤肺,燥濕。治瀉痢。 4.陶弘景:茯苓赤色者利。 5.《本草通玄》:赤茯苓但能瀉熱行水,并不及白茯苓之多功也。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