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川貝母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 出自《滇南本草》1.《雷公炮炙論》:貝母有獨顆團不作兩片無皺者,號曰丹龍精,不入用。若誤服,令人筋脈永不收。用黃精、小藍汁合服立愈。 2.《唐本草》:貝母,葉似大蒜。四月蒜熟時采,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出潤州、荊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諸州亦有。 3.《本草圖經》:貝母,今河中、江陵府、郢、壽、隨、鄭、萊、潤、滁州皆有之。根有瓣子,黃白色;二月生苗,莖細青色;葉亦青,似蕎麥葉,隨苗出
【拼音名】Chuān Bèi Mǔ
【英文名】Unibract Fritillary Bulb, Bulb of Unibract Fritillary, Bulb of Tendrilleaf Fritillary, Bulb of Przewalsk Fritillary, Bulb of Delavay Fritillary
【別名】虻、黃虻、莔、貝母、勤母、藥實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暗紫貝母、卷葉貝母、棱砂貝母、甘肅貝母、康定貝母等的鱗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 Hsia, 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 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ex Batal.,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 var. ecirrhosa Franch. 采收和儲藏:種子播種栽培的第3生長季,鱗莖繁殖栽培的次年,都可采挖。6-7月莖葉枯萎后,選晴天采挖,清除泥土,注意避免損傷,不能淘洗,及時將采回的鮮貝母攤放竹席上曬干,以1d能曬至半天,次日能曬干為好。干燥時不能堆漚,否則發黃變質。如遇雨天,可以烘干,烘溫40-50度為宜。
【原形態】1.暗紫貝母 多年生草本,高15-25cm。鱗莖球形或圓錐形,由2枚鱗片組成,直徑6-8mm。莖直立,單一,無毛。葉在下面的1-2對為對生,上面的1-2枚散生或對生,無柄,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3.6-6.5cm;寬3-7mm,先端急尖,不卷曲。花單生于莖頂,深黃色,有黃褐色小方格;葉狀苞片1枚,先端不卷曲;花被片6,2輪,長2.5-2.7cm,內3片倒卵狀長圓形,寬約1cm,外3片近長圓形,寬約6mm;蜜腺窩稍凸出或不很明顯;雄蕊6,長約為花被片的一半,花藥近基著生,花絲具或不具小乳突;柱頭3裂,裂片短而外展,長0.5-1mm。蒴果長圓形,長1-1.5cm,寬1-1.2cm,具6棱,棱上的翅很窄,寬約1mm。花期6月,果期8月。 2.卷葉貝母 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態變化較大。鱗莖卵圓形,由2枚鱗片組成,直徑1-1.5cm葉通常對生,少數在中部兼有散生或輪生;葉片條形至條狀披針形,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花單生莖頂,紫色至黃綠色,通常有小方格,少數僅有斑點或條紋;每花有3枚葉狀苞片,狹長,寬2-4mm;花被片6,長3-4cm,外輪3片,寬1-1.4cm,內輪3片近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寬可達1.8cm;蜜腺窩在背面明顯凸出;雄蕊長約為花被片的3/5,花藥近基著生,花絲多少具小乳突;柱頭裂片長3-5mm。蒴果棱上具寬1-1.5mm的窄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3.棱砂貝母 多年生草本,高17-35cm。鱗莖長卵圓形,由2(-3)枚鱗片組成,直徑1-2cm。葉互生,3-5枚(包括葉狀苞片)較緊密地生于植株中部或上部; 葉片狹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2-7cm,寬1-3cm,先端不卷曲。單花頂生,寬鐘狀,略俯垂,淺黃色,具紅褐色斑點或小方格;花被片長3.2-4.5cm,寬1.2-1.5cm,內三片比外三片稍長而寬;雄蕊長約為花被片的一半,花絲不具小乳突;柱頭裂片長約1mm。蒴果棱上的翅寬約1mm,宿存花被常多少包住蒴果。花期6-7月,果期8-9月。 4.甘肅貝母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鱗莖圓錐形,由2枚鱗片組成,直徑6-13mm。葉通常最下面的2枚對生,上面的2-3枚散生;葉片條形,長3-7cm,寬3-4mm,先端通常不卷曲。單花頂生,稀為2朵,淺黃色,有黑紫色斑點;葉狀苞片1枚,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花被片長2-3cm,內3片寬6-7mm,蜜腺窩不很明顯;雄蕊長約為花被片的一半;花絲具小乳突;柱頭裂片長不及1mm。蒴果棱上具寬約1mm的窄翅。花期6-7月,果期8月。 5.康定貝母 與卷葉貝母相似,但植株和鱗莖常較大。葉除最下面的1-2對為對生外,余多為散生,先端不卷曲。葉狀苞片通常1枚,極少為3枚。花具明顯的紫色方格斑。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暗紫貝母生于海拔3200-4500m的草地上。 2.卷葉貝母生于林中灌叢下、草地、河灘、山谷等濕地或巖縫中。 3.棱砂貝母生于海拔3800-4700m的流沙灘上的巖石縫隙中。 4.甘肅貝母生于海拔2800-4400m的灌叢中或草地上。5.康定貝母生于海拓3500-4100的河邊林下或草地上。 資源分布:1.暗紫貝母 分布于四川、青海。 2.卷葉貝母 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3.棱砂貝母 分布于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4.甘肅貝母 分布于甘肅、青海、四川。 5.康定貝母 分布于四川康定一帶。
【栽培】生物學特性 喜涼爽溫和氣候,適宜生長在1600-3000m的高寒山區的小灌木林下及草叢中。選擇土層深厚、腐殖質豐富的砂質壤土栽培。忌積水、高溫。 栽培技術 用種子和鱗莖繁殖。種子繁殖:種子成熟時胚尚處于原胚階段,需用腐殖土或鋸木末層積貯藏于室內,溫度10-15度進行后熟處理,保持一定溫度,待種子有芽口時播種。坡地撒播平地條播條播幅度10-15cm,幅間距7-10cm。鱗莖繁殖:在果實成熟或政黨枯苗后及時挖取,選鱗莖肥厚、無損傷的作種用,入選的種鱗莖在15度以下通風良好的室內或蔭棚下,晾置1-2星期,待隱傷表面呈淺棕色后栽種。在畦上橫向開平底溝,開一溝栽一溝,溝底先放基肥,再放入種鱗莖,行株距為(13-20)cm×(13-15)cm。 田間管理 防旱、防洪澇、防濺泥污染。現適宜栽培川貝的地方,多無灌溉條件,要采取覆蓋地面減少蒸發,截流溶雪、溶凍水和防止暴雨濺泥。種子播種地第1、2年生長季枯苗后,須培土2-3cm,除第1年生長季不需追肥外,以后各年及鱗莖栽培,在出苗或展葉時,均需追廄肥或堆肥,并應及時除草。為保持土壤結構和良好的生產性能,可實施2茬貝母1茬大麻輪作,麻根留槎或拔除,麻稈作覆蓋材料后再翻入土壤。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銹病,出苗期,每2-3星期用粉銹寧1000倍液噴灑1次。白腐病,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浸種。日灼病,雨季來臨前用稿稈碎節覆蓋,防濺泥土,發現葉片等處被泥土污染,應及時沖洗。蟲害有金針蟲、蠐螬、地老虎。
【性狀】性狀鑒別 暗紫貝母、卷葉貝母、甘肅貝母的鱗莖,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松貝和青貝,棱砂貝母習稱爐貝 (1)松貝 呈類圓錐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徑0.3-0.9cm。表面類白色。外層鱗葉2瓣,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習稱杯中抱月;頂部閉合,內有類圓柱形、頂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鱗葉1-2枚;先端鈍圓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鱗莖盤,偶有殘厚須根。質根而脆,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 (2)青貝 呈類扁球形,高0.4-1.4cm,直徑0.4-1.6cm。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相對抱合,頂部開裂,內有心芽和小鱗葉2-3枚及細圓柱形的殘莖。 (3)爐貝 呈長圓錐形,高0.7-2.5cm,直徑0.5-2.5cm。表面類白色或淺棕黃色,有的具棕色斑點。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頂部開裂略尖,基部稍尖或較鈍。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1)暗紫貝母 類白色。①淀粉粒極多。單粒三角狀卵形、燈泡形、廣卵形、貝殼形、不規則4-7邊形等,邊緣略凹凸不平,直徑4-60μm,長約56(-64)μm,臍點點狀、人字形、短縫狀,層紋細密;復粒少數,2-3分粒組成;半復粒較多,臍點的單粒。②氣孔類圓形,直徑40-52μm,副衛細胞5-7個。表皮細胞較大,略延長,垂周壁波狀彎曲;有少數草酸鈣細小方晶。 (2)卷葉貝母 類白色。淀粉粒單粒多呈圓三角狀卵形、類貝殼形或廣卵形,直徑5-56μm,長約至51μm,臍點偶見,細點狀或短縫狀,層紋細密;復粒稀少,2-4分粒組成;2臍點的單粒偶見。 (3)棱砂貝母 類白色。淀粉粒單粒呈廣卵形、梨形、盾形,有的邊緣凹凸不平,直徑5-54μm,長約至66(-76)μm,臍點人字形、線形、馬蹄形或三叉狀,層紋明顯,復粒2-5分粒組成;半復粒臍點2-5;2-5臍點單粒較多見。 (4)甘肅貝母 類白色。淀粉粒單粒圓三角形、三角狀卵形、類圓形、泡形、類方形等,直徑約至49μm,長約至56μm,少數邊緣微凹凸,臍點人字形、馬蹄形、大字形、星狀、三叉狀、點狀、裂縫狀,層紋不甚明顯;復粒偶見,2(-3)分粒組成;半復粒多見,臍點2-8;2-8臍點單粒少見。 商品規格 商品川貝 松貝分兩等,青貝分四等,爐貝分兩等。 松貝 一等:類圓錐形或近球形,鱗瓣2,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頂端閉口,基部底平。味甘微苦。每50g在240粒以外,無黃貝、油貝、碎貝。二等:頂端閉口或開口,基部平底或近似平底。每50g在240粒以內。間有黃貝、油貝、碎貝、破貝,余同一等。 青貝 一等:扁球形或類圓形,兩鱗片大小相似。頂端閉口或微開口,基部較平或圓形。表面白色。味淡微苦。每50g在190粒以外。對開瓣不超過20%。無黃貝、油貝、碎貝。二等:第50g在130粒以外。對開瓣不超過25%。間有花油貝、花黃貝,不超過5%。無全黃貝、油貝、碎貝。余同一等。三等:每50g在100粒以外。對開瓣不超過30%,間有油貝、碎貝、黃貝不超5%。余同二等。四等:頂端閉口或開口較多。大小粒不分。兼有油貝、碎貝、黃貝、余同一等。
【化學成份】1.暗紫貝母 鱗莖含生物堿:松貝辛(songbeisine),松貝甲素(sonbeinine)。還含蔗糖(sucrose),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 2.卷葉貝母 鱗莖含生物堿:川貝堿(fritimine),西貝素(sipeimine)。 3.棱砂貝母 鱗莖含生物堿:棱砂貝母堿(delavine),棱砂貝母酮堿(delavinone),川貝酮堿(chuanbeinone),棱砂貝母芬堿(delafrine),棱砂貝母芬酮堿(delafrinone),(22R,25S)-5-茄啶-烯-3β,5α,6β-三醇〔(22R,25S)-solanid-5-en-3β,5α,6β-triol〕,貝母辛堿(peimissine),西貝母堿(imperialine)即是西貝素,川貝堿,爐貝堿(fritiminine)。
【藥理作用】 1.對呼吸系統的作用:1.1鎮咳作用:小鼠氨水引咳法證明,ig貝母總生物堿及非生堿部分均有鎮咳作用。小鼠ig家種及野生川貝母流浸膏,則無明顯鎮咳作用。小鼠二氧化硫引咳法表明,貝母生物堿亦無明顯鎮咳作用。Ig貝母一皂甙Ⅱ號,能使小鼠咳嗽潛伏期明顯延長。采用小鼠氨水引咳法,發現組織培養川貝和野生川貝均具有顯著的鎮咳作用,給藥后(3.0g/kgig)30分鐘作用較強,止咳率大于50%,在60分鐘時兩種川貝作用均己下降,但直至2小時藥物仍有顯著作用。選鎮咳作用較強的30分鐘,按1.5g/kg及3.0g/kg給藥,發現組培川貝和野生川貝一樣,止咳效果隨劑量加大而增強。 1.2祛痰作用:采用小鼠酚紅排泌法,以3.9g/kg(ig)劑量作時效曲線,分別在給藥后30、60、120分鐘立即ip0.25%酚紅((0.2ml/10g),按分光光度法測558nm處吸收度。結果表明,組培川貝和野生川貝均具有祛痰作用,給藥60分鐘后為作用峰值,給藥2小時后作用下降。選時效峰值時間60分鐘,按1.5g/kg及3.0g/kg給藥,結果表明,兩種川貝的祛痰效果均隨劑量加大而增強。其它小鼠服用30g/kg川貝母煎劑,藥后60分鐘與藥前比較,痛閾降低。 2.抗潰瘍作用2.1對大鼠結扎幽門性潰瘍的影響:大鼠斷食48h后麻醉、開腹,結扎胃幽門,縫合腹壁后sc平貝總生物堿(簡稱總堿)3、1.5mg/100g,對照組用等體積生理鹽水。給藥后9小時斷頭處死,收集胃液,同時測定胃液量,游離酸,總酸及胃蛋白酶活性,并用肉眼觀察潰瘍形成情況。結果兩種劑量對胃蛋白酶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與對照組比較P<0.01,1.5mg/100g組的潰瘍指數亦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 2.2對應激性潰瘍的影響:采用上述劑量,觀察對應激性潰瘍大鼠的潰瘍指數。結果1.5mg/100g組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與生理鹽水對照組比較P<0.05。 2.3對消炎痛所致胃潰瘍的影響:大鼠按上述劑量ip給藥后各組均ip消炎痛40mg/kg,給藥后處死,取胃觀察潰瘍程度。結果3.0mg/100g的總堿對消炎痛所致的胃潰瘍有抑制作用,與對照組比較P<0·01。 3.其它作用 川貝母堿靜脈注射對麻醉貓產生持久的血壓下降,伴以短時呼吸抑制,能增強豚鼠離體子宮收縮,抑制離體兔腸,并無擴大瞳孔的作用。對小鼠的最小致死量為40mg/公斤,死前有痙攣,還引起家兔血糖升高。 西貝母堿對麻醉狗有降壓作用,主要由于外周血管擴張,對心電圖無明顯影響。對離體豚鼠回腸、兔十二指腸、大鼠子宮及整體狗小腸均有明顯松弛作用,解痙作用類似罌粟堿。 貝母素丙(川貝母素,fritimine)4mg/kg靜脈注射,能吏麻醉貓產生持久性血壓下降,伴以短暫的呼吸抑制;7.5-16mg/kg靜脈注射,能使兔血糖升高;1:50000濃度能使離體豚鼠子宮收縮,1:100000濃度能抑制離體兔腸的運動;對小鼠的最小致死量為40mg/kg。 平貝母浸膏對實驗動物具有中樞神經系統抑制作用。
【毒性】小鼠ig組培川貝和野生川貝混懸液,8.0g/kg為可能用的最大劑量,觀察1周,小鼠一切活動正常,均未出現死亡。平貝母總堿小鼠iv的LD50為84.2mg/kg,ip為148.4mg/kg。亞急性毒性:小鼠36只,均分為3組,給藥組(2,3組)分別sc總堿0.3、0.15mg/10g(分別相當于LD50的1/5和1/10),對照組給同體積的生理鹽水,每日給藥1次,隔日稱1次體重,給藥3周后處死,檢查血象、肝功、腎功,每組取5只做心、肝、脾、肺、腎的病理切片。結果表明,總堿對小鼠的血象、肝功、腎功,以及各臟器均未見影響。
【炮制】揀去雜質,用水稍泡,撈出,悶潤,剝去心,曬干。1.《雷公炮炙論》:凡使貝母先于柳木灰中炮令黃,摩破,去內口鼻上有米許大者心一小顆后,拌糯米于?上同炒,待米黃熟,然后去米取出。2.《本草述鉤元》:姜汁泡,去心,
【性味】味甘、苦;性微寒
【歸經】歸肺;心經
【功能主治】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散結消腫。主肺虛;久咳;虛勞咳嗽;燥熱咳嗽;肺癰;瘰疬;癰腫;乳癰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研末,1-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脾胃虛寒及寒痰、濕痰者慎服。反烏頭。
【各家論述】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