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楓香樹根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Fēnɡ Xiānɡ Shù Gēn
【英文名】Root of Beautiful Sweetgum
【別名】楓果根、杜東根。
【來源】 藥材基源:為金縷梅科植物楓香樹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 采收和儲藏:秋、矢采挖,洗凈,去粗皮,曬干。
【原形態】楓香樹 落葉喬木,高20-40m。樹皮灰褐色,方塊狀剝落。葉互生;葉柄長3-7cm;托葉線形,早落;葉片心形,常3裂,幼時及萌發枝上的葉多為掌狀5裂,長6-12cm,寬8-15cm,裂片卵狀三角形或卵形,先端尾狀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細鋸齒,齒尖有腺狀突。花單性,雌雄同株,無花被;雄花淡黃綠色,成葇荑花序再排成總狀,生于枝頂;雄蕊多數,花絲不等長;雌花排成圓球形的頭狀花序;萼齒5,鉆形;子房半下位,2室,花柱2,柱頭彎曲。頭狀果序圓球形,直徑2.5-4.5cm,表面有刺,蒴果有宿存花萼和花柱,兩瓣裂開,每瓣2淺裂。種子多數,細小,扁平。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山地常綠闊葉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秦嶺及淮河以南各地。
【性狀】性狀鑒別 根圓錐形,稍彎曲,直徑2-6cm,長20-30cm。表面灰黑色或灰棕色,外皮剝落處顯黃白色。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皮部黑棕色,木部黃白色。氣清香,味辛、微苦澀。
【性味】辛;苦;平
【歸經】脾;腎;肝經
【功能主治】解毒消腫;祛風止痛。主癰疽疔瘡;風濕痹痛;牙痛;濕熱泄瀉;痢疾;小兒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本草綱目》:治癰疽已成,擂酒飲,以滓貼之。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