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任(1768-1831),字勛臣,河北省玉田縣人,世居玉田縣鴨鴻橋。曾做過武庫生,后至北京行醫,是嘉慶至道光年間的名醫。
王清任的主要著作為《醫林改錯》,這是一部幾百年來令醫學界爭論不休的書。書中主要闡述了兩個方面的觀點。其一便是“改錯”,王清任認為,我國古代醫書中對人體臟腑的位置、大小和重量的描述并不確切,他曾在瘟疫流行的災區觀察未掩埋的兒童尸體300多例,逐一進行了解剖和觀察,繪制了大量的臟腑圖。他認為前世許多醫書的講法不正確,須改正,故書名便為《醫林改錯》;另一主要內容主要表明了他對人體氣血的一個特殊的認識。他認為氣與血皆為人體生命的源泉,但同時也是致病因素。不論外感內傷,對于人體的損傷,皆傷于氣血而非臟腑。氣有虛實:實為邪實,虛為正虛;血有虧瘀,虧為失血,瘀為阻滯。他認為瘀血是由于正氣虛,推動無力造成的,故血瘀證皆屬虛中夾實。故而他倡導“補氣活血”和“逐瘀活血”兩大法則,這就是他的著名的“瘀血說”。
張序
醫,仁術也。乃或術而不仁,則貪醫足以誤世;或仁而無術,則庸醫足以殺人。古云不服藥為中醫,蓋誠慮乎醫之仁術難兼也,至于稍讀方書,即行市道,全無仁術,奚以醫為?余來粵數年,目擊此輩甚眾,輒有慨乎其中。每遇救急良方,不惜捐貲購送。今放癸丑四月,適聞佛山友人有幼子患癥,醫以風藥投之,竟至四肢抽搐,口眼歪斜,命垂旦夕,忽得一良方,一劑稍愈,三服霍然。又有人患半身不遂者十余年,得一良方,行走如故。余甚奇之,再四訪求,始知二方皆出自《醫林改錯》一書。遍求得之,歷試多驗。因于公余沉潛反復,頗悟其旨。竊嘆此書之作,直翻千百年舊案,正其謬誤,決其瑕疵,為希世之寶也,豈非術之精而仁之至哉!余不忍秘藏,立刊布以公于世。使今人得悉臟腑經絡之實,而免受庸醫之誤。亦不負王勛臣先生數十年濟世之苦心矣。愿同志君子勿視為尋常善書,幸甚!幸甚!
咸豐癸丑仲夏順天張潤坡識
劉序
丁未之秋,寄跡吳門。適同鄉焦子浚文來,手執臟腑全圖,乃勛臣王先生《醫林改錯》之稿也。臟腑圖漢魏以來,醫家所習見,何異乎爾?異乎勛臣先生所繪之圖與古人殊也。臟腑人人皆同,勛臣背古以傳圖,得毋炫奇立異乎?曰:否,不然也。古人之圖傳其誤,勛臣之圖傳其信。天下物理之是非,聞虛而見實,寡見獨虛,多見為實。古人竊諸刑余之一犯,勛臣得諸親見之百人。集數十載之精神,考正乎數千年之遺誤。譬諸清夜鐘鳴,當頭棒喝,夢夢者皆為之喚醒焉。醫書汗牛充棟,豈盡可征。然非善讀書者,獨具只眼,終為古人所牢籠,而潛受其欺。孟子曰:吾于武城取二三策。武城周書也,孟子周人也,當代之書,獨且不可盡信,況遠者乎!是書繪圖文說,定方救逆,理精識卓,絕后空前。可為黃帝之功臣,即可為長沙之畏友。抑又聞之,葉氏《指南》有久病入絡之說。徐氏非之,不知入絡即血瘀也。今勛臣痛快言之,而《指南》入絡之說益明。坊友汪子維之見而悅之,開雕梨棗,以公諸世,斯真能刊錄善書者也。是為序。
道光戊申中秋日上元后學小窗氏劉必榮識
知非子序
醫藥網www.lawyeryhb.cn整理
余讀勛臣先生《醫林改錯》一書,而嘆天下事,有人力為之者,有天意成之者,先生是書,功莫大于圖繪臟腑諸形。其所以能繪諸形者,則由于親見,其所以得親見者,則由于稻地鎮之一游也。此豈非天假之緣,而使數千載之誤,由先生而正之哉!惟隔膜一事,留心三十年,未能查驗的確。又得恒敬公確示一切,而后臟腑諸形,得以昭晰無疑,此非有無意玉成其間哉!至先生立方醫疾,大抵皆以約治博。上卷著五十種血瘀之癥,以三方治之。下卷論半身不遂,以一方治之。并審出未病以前四十種氣虛之形癥,非細心何能至此。論吐瀉轉筋,治分攻補兩途,方由試驗中來;論小兒抽風非中風,以大補元氣一方治之;以不能言之兒,查出二十種氣虛之形癥,平素細心,不同可知;論痘非胎毒、痘漿非血化,以六方治古人不治之六十種逆痘,頗有效者。先生之書,大抵補前人之未及,而在氣虛血瘀之癥為多,今特揭諸篇首。
知非子書
自序
醫藥網www.lawyeryhb.cn整理
余著《醫林改錯》一書,非治病全書,乃記臟腑之書也。其中當尚有不實不盡之處,后人倘遇機會,親見臟腑,精察增補,抑又幸矣!記臟腑后,兼記數癥,不過示人以規矩,令人知外感內傷,傷人何物;有余不足,是何形狀。至篇中文義多粗淺者,因業醫者學問有淺深也;前后語句多覆重者,恐心粗者前后不互證也。如半身不遂內有四十種氣虧之癥,小兒抽風門有二十種氣虧之癥,如遇雜癥,必于六十種內互考參觀,庶免謬誤。望閱是書者,須詳審焉。
玉田王清任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