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關于解剖一詞,早見于兩千多年前的《靈樞·經水》篇:“若失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中醫有關生殖器解剖的認識由于受歷史條件的限制,不像西醫研究深刻,但從歷代文獻關于婦女生殖器解剖的認識是逐漸深入的,在封建制度下,能獲得有關婦女生殖器官解剖資料是非常可貴的。學習這些器官的中醫名稱、位置、形態和功能,對理解中醫婦科學的生理和病理都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陰戶 是女性外生殖器官的解剖術語。陰戶一詞最早見于《校注婦人良方》。陰戶又名四邊。根據《校注婦人良方》記載,陰戶相當于陰道口四周的組織,如陰蒂、陰道前庭、陰唇系帶及大小陰唇的部位。
后世歷代醫學家也較廣泛的使用陰戶這一名稱。如《醫學入門》等書籍中有“陰戶腫痛不閉者”,就是描寫前庭大腺急性炎癥時的癥狀。
四邊 是女性外生殖器官名詞在有些中醫文獻上有四邊的記載,如《諸病源候論》有:“玉門、四邊皆散,子戶未安”。說明了四邊指陰道口外前后左右四邊,即前至陰蒂,后至大小陰唇系帶,左右應指大小陰唇,由此四邊與陰戶的解剖范圍一致,可認為四邊是陰戶的別名。
玉門 是女性外生殖器官名詞。又名龍門、胞門。根據《脈經》等書記載:“已產屬胞門、未產屬龍門、未嫁女屬玉門”。關于龍門的位置,在《備急千金要方》記載龍門“在玉泉(即尿道口)下,女人入陰內外之際”。提示玉門、龍門、胞門的部位相當于外生殖器的陰道口的處女膜組織,只是外形改變而已。玉門為未婚婦女,處女膜尚完整;龍門為已婚未產婦女,處女膜已破裂;胞門則為已經生育過的婦女,由于分娩時胎頭、胎體經過該處,撕破和壓迫處女膜,檢查時只能見到處女膜邊緣的痕跡。但是,也有稱已婚、已產婦女為玉門的,如《婦人大全良方》有“產后陰脫,玉門不閉”等記載,因此在某些書籍中玉門并非未嫁女的專用名詞。而是已婚、已產者也可稱玉門。
關于陰戶、玉門的功能,由《婦人大全良方》的記載“玉門、四邊,主持關元,禁閉精子”。說明陰戶、玉門是性交場所,也是胎兒、月經、帶下、惡露排出的通道和關口。
陰道 是女性內生殖器官名詞。陰道一詞首見于《請病源候論》。該書記載“五臟六腑津氣流行陰道”、“產后陰道腫痛候”,中醫陰道的解剖位置與西醫的陰道是一致的。陰道的主要功能是娩出胎兒、排出月經、帶下、惡露的通道,也是性交的場所。由于中醫文獻關于解剖名詞尚未規范統一,有的書籍將“陰戶”、“子腸”也作為陰道,這需要根據書中敘述具體內容來理解,如“產后陰脫,玉門不閉”、“子腸下出”等,前句陰脫是指陰道膨出,后句的子腸下出可能指陰道后坒膨出,也可能指子宮下脫。
子門 又名子戶,是女性內生殖器官之一。子門首見于《靈樞·水脹》:“石瘕生于胞中,寒氣客于子門,子門閉塞”的記載,說明子門相當于西醫的子宮頸口的部位。子門的主要功能是主持排出月經和娩出胎兒的關口。
胞宮 又名女子胞、子處、子宮、子臟等,屬女性內生殖器的重要器官之一。女子胞一詞首先于《內經》,在《素問·五臟別論》里稱“女子胞”,在《靈樞·五色》里稱為“子處”。在《神農本草經》里稱“子宮”、“子臟”。在紫石英的主治中記載了“女子風寒在子宮”。子宮一詞為歷代醫學家所接受,在歷代著作中多有記載。胞宮一詞,始見于《女科百問》:“熱人胞宮,寒熱如瘧”。以后各婦產科專著里也多有記載。
胞宮的位置在《類經附翼》說:子宮“居直腸之前,膀胱之后”。此解剖位置的描述與西醫子宮解剖相同。
關于胞宮的形態,在《格致余論》、《景岳全書》中記載:“陰陽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處,名曰子宮,一系在下,上有兩歧,中分為二,形如合體,一達于左,一達于右”。因此中醫學的子宮包括子宮實體和兩側附件(輸卵管、卵巢)。說明中醫學子宮(胞宮)的解剖范圍與西醫學子宮的解剖范圍不完全相同。另外從臟腑、經絡關系來看,《素問·評熱病論》說:“胞脈者屬心而絡于胞中”。《素問·奇病論})又述:“胞絡者系于腎”。因此胞宮有經脈直接與臟腑相連,中醫的胞宮與西醫的“子宮”在解剖位置上有相同之處,但中醫的胞官還包括兩側附件,并參與臟腑、經絡的氣血交流和調節。
在《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記載了胞宮的功能是“月事以時下,故有子”。《類經})又說:“女子之胞,子宮是也,亦以出納精氣而成孕者為奇”。可見胞宮有排出月經和孕育胎兒的功能。此外,《內經》稱女子胞為奇恒之府,它的功能不同于一般的臟腑,一般的臟,是藏而不瀉;腑,是瀉而不藏。而胞官卻是亦瀉亦藏,藏瀉有時,行使著行經、蓄經、育胎、分娩、藏瀉等功能,充分表現了胞宮的特殊功能。
中醫和西醫在解剖名上有一定的聯系,現列表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