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世界衛生組織曾經提出了“到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口號,這一為預防醫學提出的戰略目標,盡管迄今為止還未能在我們的星球上完全實現,但仍然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隨著現代文明帶來的生活方式改變所引發的疾病日益增多,特別是藥源性疾病和醫源性疾病的不斷發生,尋求安全有效而又經濟簡便的預防保健措施,越來越成為預防醫學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在這一點上我國傳統的針灸醫學,應該說是具有無可爭議的突出優勢。正如前面所述,針灸保健防病不僅是一種行之有效而又十分安全的非藥物療法,而且已積累了數千年之久的豐富實踐經驗;不僅在古代曾經應用,而且也完全適合于現代。隨著不斷的完善和發展,無疑將是一種很有前途的保健防病之法。
針灸保健防病作用
針灸保健防病的作用,大概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針灸適合于各級保健防病。現代預防醫學一般將預防分為三級:一級預防,稱病因學預防,它主要針對發病前期,用增進健康和特殊防護措施,使之不生病;二級預防,又稱發病學預防,它針對發病早期,及時診斷及采取措施,控制疾病的發展和惡化,防止復發或變為慢性;三級預防,又稱病殘預防,主要針對發病之后,用康復措施使之病而不廢,廢而不殘。針灸療法對此三級預防均有顯著效果。本書主要介紹一、二級預防。同時,針灸預防既可應用于急性傳染性疾病,亦能使用于疑難危重病癥;既適合于小兒,亦宜于老人,以一種療法而適用于如此廣泛的保健預防,這確實是其他中西醫療法所難以比擬的。
二.針灸適應現代預防的需要。近一百年來,預防醫學已經歷了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發生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到二十世紀上半葉,其主要革命對象是急、慢性傳染病;從二十世紀下半葉開始,進入了第二次革命,其主要對象已轉變為心腦血管疾病、腫瘤及意外死亡等主要威脅人類的病癥和因素。目前已經認識到,一切疾病都是整體的病,它是機體在內外環境刺激下,破壞機體內部及其與環境的平衡的結果。在這一點上,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及免疫性疾病等,表現得更為明顯。而針灸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平衡陰陽,調整整體功能。所以,它不僅可用于第一次革命對象的預防,也完全適合預防第二次革命對象。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現代人提高生命質量,延年益壽的愿望。
三.針灸預防保健安全、經濟、簡便。據20世紀60年代初期統計,美國的住院病人中,有三分之一屬“醫源”或“藥源”性疾病。這種伴隨著現代醫學和生物學技術的進步而帶來的副作用,目前仍有增無減。這不光反映在臨床治療上,預防醫學同樣面臨著這一問題。針灸這一傳統的手段,只要正確操作,基本上沒有毒副作用。針灸器械簡單,價格低廉,加之方法簡便,不僅能作為醫生的一種預防手段,而且可供一般群眾自行操作,用以保健。它既能在短時間內進行大面積的緊急防病,又可作長達十年、數十年的長期健康保健之用。因此它較之其他方法,更適應現代需要。
針灸保健防病特點
與一般藥物不同,針灸是一種以非藥物療法的手段通過調節人體的自身功能來達到保健防病的目的的。中國醫學認為,人體是由極復雜的五臟、六腑、皮、脈、肉、筋骨等組成的一個有機整體,而經絡為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經絡的通暢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的基礎。針灸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增強防御能力,從而能夠預防疾病、保健強身。現代的大量工作,已經證明了針灸確實具有明顯的保健防病的調節作用。
一.調整機體免疫功能。現代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發展和痊愈與人體抗病能力即防衛免疫功能有很大關系。針灸對正常人體和動物,能增強其免疫功能,并可使各種原因所致的免疫功能異常者恢復正常。以對體液免疫物質影響為例,已發現針灸可以增強正常血漿中存在的某些殺菌物質的殺菌能力,使血清補體、溶菌酶含量增高,血清α、β、γ球蛋白的量升高,也能引起調理素、干擾素等非特異性免疫物質增加。特別是針灸能使長期降低的抗體重現,效價增高,這些都為針灸防病,特別是預防傳染性疾病提供了科學依據。近年來,從免疫學角度研究針灸延緩衰老的機理,也發現針灸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調整,主要在于提高整個機體的免疫能力,從而使人們在步入老年時所出現的免疫功能下降的情況,得到全面改善。
二、調整心血管及神經系統功能。針灸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是與它具有調整心血管神經系統的功能分不開的。大量工作證實,針灸可以降低血脂、調整血壓,改善血液成份及粘稠度、擴張血管等。國外的學者也認為,針刺是一個血管矯正因子,可矯正血管危險因子累積所致的失調,它不像藥物只是個別處理,而是作用于整個失調的機體。針灸可看作是一種特殊的信息刺激,導致人體開放系統內能量和物質的變化,可排除血管危險因子,達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目的。多年來防休克研究也證明,針灸作為一種非特異性傳入刺激,它主要通過調整神經系統及某些內分泌腺活動而產生預防效應的。
三、調整體液物質及微量元素含量。這方面工作還不多。國外有人發現,針灸戒煙,當刺激有關穴位,可使人體組織自身分泌出一種類似尼古丁的物質。近些年來,通過研究觀察到老年人頭發中血銅含量明顯高于成人,血鋅則隨年齡增加而下降。當艾灸足三里后,老年人血鋅含量明顯增高,而銅含量則顯著降低。這表明艾灸有調整微量元素的作用,從而達到防老延年的目的。
總起來說,針灸對人體預防性調節,具有下列特點:
一.在人體處于不同機能狀態時,針灸產生的影響不同。當針灸消除正常人機體疲勞時,可伴見血漿球蛋白下降、白蛋白上升。對處于感染或傳染威脅的健康或動物,針刺可使末梢循環中的白細胞總數一時性增高,核左移,吞噬活動增強,特異和非特異性免疫物質含量增高,從而增強抵抗感染的能力。而當受針者的精神狀態、神經類型、營養狀況及體質強弱不同時,對針灸的預防效果也有一定影響。同樣,當我們人體過度血壓下降,針灸可以升壓,以預防休克;而當血壓上升過高,則可以降壓而預防高血壓。
二.針灸不同穴位作用不同。在治療疾病時,穴位的功能有相對特異性,在保健預防中,穴位的相對的特異性表現得則更為明顯。如足三里等一些著名的保健防病穴,都是長期臨床中篩選出來的,其效果為其他穴位所不及。即使同屬保健防病穴位,作用亦不相同。如對抗體生成的影響,動物實驗顯示艾灸“大椎”穴比“百會”穴效果好。另外,針刺家兔“足三里”穴可延長血液中抗體,并比對照組增加2~4倍,而針“大杼”穴,對抗體效價則無影響。
三.不同的手法,影響各異。已經發現,各種類型的補瀉手法作用于機體時,均可引起規律性的效應,對針灸保健防病作用亦有顯著的影響。在健康人中,用補法時,大多數實驗例出現脈搏傳播速度的減慢,反映血管緊張度下降;當手法由補轉瀉時,大多數實驗例則出現脈搏傳播速度加快。動物身上也觀察到,針刺家兔“大椎”穴時,用呼吸補瀉和輕刺激,可促使網狀內皮細胞的吞噬能力增強;而瀉法和重刺激則具有抑制吞噬功能的作用。因此,除了選穴外,正確的掌握手法,亦殊屬重要。
四.不同的刺灸法,作用有別。針刺和灸療都有有保健防病的作用,但在具體應用上還是有一定區別的。一般來說,針刺多用于防病,重在祛邪;另外戒斷,如戒煙、戒毒,美容等也多用針法。灸法,則多用于健身,重在補虛,所以延年益壽、消除亞健康,常用灸法。耳針,法簡方便,不僅可配合其他刺灸法,也可單獨運用,對某些項目如戒煙、減肥還有獨特的效果。
以上所述,針灸療法在防病保健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當然,應該指出的是,現代預防醫學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生理、心理、社會諸多方面,目前國外的一些學者還在致力于加強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康復醫學、老年醫學、家庭醫學及生物醫學工程等各門醫學分支學科的聯系,力圖把保健防病貫串于治療的始終。可以預見,針灸這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肯定會對現代預防醫學作出越來越多的貢獻的。
保健防病針灸法特點
應用針灸進行保健防病,在方法上大體與針灸治療相同,但亦有其特殊之處,現作簡要介紹。
一、保健防病時機
掌握時機,直接關系到預防效果,頗為重要。大致可分下列四種。
(一)平時保健:系指健康人平常用針灸防病強身,益壽延年。這一點古人早已有所認識。如宋代的醫家竇材指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等穴,可以壯陽助元,抗老健身。現代對無病時保健針灸有更深一層的內涵,一種是在完全健康的狀態下以提高體質為主,如第一章提到的日本在青少年中提倡施灸保健:一種是在亞健康的狀況下用保健針灸進行調整,使之進入正常狀態;另一種是在早期做到未衰先防。如提倡在中老年中以針灸之法防病益壽。
(二)針對性預防:指當健康人受到病菌傳染或感染威脅時,及時用針灸加以預防。一種是針對所處的傳染環境,如在傳染病流行區預防;一種則是針對傳染或感染之源,用針灸之法消除隱患,杜絕病癥。如被瘋犬咬傷,古人主張在“犬所嚙之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法灸之”(《素問•骨空論》),以防止狂犬病。另外,針對某些藥物(如抗癌藥物)及輸液輸血的毒副作用或不良反應,可在施用前針灸。
(三)早期預防:在病癥早期,常顯露某種先兆時,即用針灸預防。如《千金翼方》中提到“凡卒患腰腫、附骨腫、癰疽、節腫風、游毒、熱腫,此等諸疾,但覺有異,即急灸之愈”。實際上早期預防不僅適用于這類急性病癥,而且也可有效地阻止多種慢性病及疑難雜癥的發生和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出現的以代謝綜合征為代表的各種非傳染性疾病,如能提前用針灸介入預防,如采取減肥、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及調節亞健康等措施,就可明顯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
(四)間歇期預防:不少病癥,具有時作時止的特點。在發作間歇期針灸,亦有明顯預防效果。對此,早在《內經》中就有“凡治瘧,先發如食頃”針刺的記載,現在更有較大進展。如支氣管炎、哮喘等癥,采用冬病夏治之法,在三伏天進行穴位敷貼切的方法,具有良好的預防急性發作的效果。
二、操作特點
(一)壓按陽性反應物:一般疾病在癥狀未出現之前,常有陽性反應物顯露。其發生部位多在脊柱附近,亦可見于頸項部及腹股溝等處。陽性反應物包括結節物、條索狀物、泡性軟狀物,和障礙阻力等,以結節物多見。按壓時往往出現酸、痛、麻木等反應。通過觸診,不僅能察知疾病的預兆,而且通過梅花針叩打或針灸這類陽性物,可達到預防效果。
(二)毫針法特點:由于針灸預防對象多為健康人或癥候輕微的早期病人,故對針刺操作要求較高,否則難以為其接受。一般而言,要盡量作到基本無痛,得氣感應不可太強烈。據著者體會:應盡量安排安靜的診療環境,進針前,應解除對象的恐懼緊張心理,使之心境平靜,肌肉放松。消毒后,為使進針無痛,先確切穴位,一手持針柄,一手持針尖,迅速用力刺進穴位,慢慢送針,略作提插探尋,至有得氣感應,再運用手法。
基本手法為:將針柄置于食、中指腹,以拇指指腹壓住針柄,并來回搓動,可產生提插加捻轉的效果。應注意用腕部帶動,不宜連肘部一起運動。根據預防要求和對象的體質等情況,分別采取強弱刺激或補瀉手法。強刺激:每分鐘捻轉加提插速度(提插幅度1~2mm,下同)120次,持續時間1~2min;中刺激:運針速度90次/分,持續1min;輕刺激為60次/分,持續半分鐘。補瀉法:平補平瀉,即在得氣感應區域施行上述刺激;補法,數進一退,即分層進針,每層均施行上述刺激,一次退出,反復數次;瀉法:一進數退,一次進針至穴區深部感應區,分層刺激后退出,方法同上。上面操作法,著者認為較適宜于預防時應用。
(三)耳針法特點:耳針在預防,特別在保健中應用頗廣,雖然目前有用毫針刺、刺血、穴位注射等法來預防病癥、保健強身的,但著者經驗,耳穴壓丸法(簡稱耳壓法)其應用更為廣泛,此法安全無痛,花費極微,無損傷,不易招致耳廓感染,頗受歡迎。且被預防者可自行長期按壓刺激,較之一般方法更能起到長期保健預防的效果。其它諸法,一般書籍多有載述,現僅將耳壓法作一介紹:
1.置備:挑選顆粒均勻、黑色成熟之王不留行子或黃荊子,洗凈曬干收藏于消毒干燥之瓶內。如少量應用,可將膠布剪成0.7×0.7cm2(如黃荊子,則為0.8×0.8 cm2)之小方塊,每方膠布置一粒藥籽。如多人預防,則可取10×15 cm2透明有機玻璃板一塊刻劃出上述大小之方格,每個方格之中心,鉆一直徑約1.5mm、深0.5mm的半球形小洞,然后在每個小洞置一粒菜籽,以與有機玻璃板大小相似之膠布拉直平貼在上面,用鋒利的刀片,沿刻線劃成小方格備用。
2.操作:探尋得耳穴壓痛點后,做好記號。用酒精局部脫脂消毒,待干燥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用尖頭鑷子將粘有藥籽的膠布,對準穴區貼敷。然后按壓數分鐘,并囑病人回去后自行按壓,根據預防要求每日按壓3~4次,隔二日或三日貼敷一次。應注意的是,只能用拇、食指一壓一放進行按壓,不可搓捻,以防破皮感染。
(四)艾灸法特點
艾灸在針灸防病保健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其中艾條灸最為常用,操作方法比較簡便,適于自我灸療。另有隔物灸和著膚灸,特別是著膚灸,在一般治療中目前很少使用,但在防病保健中卻頗為重要。現對三種灸法作一簡介。
1.艾條灸。作為防病保健,多用溫和灸法:將市售之艾條一根,燃著一端,先靠近皮膚,再慢慢升高,直至病人感到穴區溫暖舒適無燒灼感,固定不動(一般距皮膚2~3㎝)連續薰灸5~10min,以局部發紅為度。亦可用雀啄灸,即將艾條燃著端對準穴區,一上一下如麻雀啄食般移動,直至皮膚潮紅。
2.隔物灸:常用隔鹽灸法,穴位取神闕。以細白精鹽鋪滿臍窩,為避免食鹽受火爆起燙傷,可蓋一薄蒜片或姜片(約2mm厚,上刺數孔),置艾炷燒之,一炷燒完再換一炷。艾炷大小及壯數多少據癥情體質而定。
3.著膚灸:系將艾絨揉成錐形艾團,大小自黃豆至麥粒不等,以蒜汁直接粘貼于穴位上灸灼。分化膿灸與非化膿灸。
(1)化膿灸:用線香燃著貼于穴區之艾炷。待燒近皮膚感到灼痛時,可在該穴周圍用手輕輕拍打以減輕痛感。灸完一壯后,以消毒紗布蘸蒸餾水抹凈灸穴上的灰燼,再依前法續灸,一般灸3~9壯。灸畢貼上淡膏藥,每天換貼一次,數天后出現無菌性化膿反應。如膿液增多,膏藥應勤換。約經30~40天,灸瘡結痂,留有疤痕。
(2)非化膿灸:方法同上,但不等艾炷燒至皮膚,有燙感即用鑷子將艾火挾去或壓減,再按此法續灸,直至局部皮膚潮紅。非化膿灸灼痛時間短,不留疤痕,易為患者接受,但對某些病癥的預防,效果不如前者。
4.敷貼:分為二類,一類為采用對皮膚組織有一定刺激性的藥物,單味或復方制成膏藥形式敷貼于穴位上。可保留較長時間,使局部充血起泡,如同灸瘡;或在短時間內去掉,僅令皮膚潮紅即可。因類似灸法,古代稱為天灸,首見于《針灸資生經》。后代也稱冷灸,原用于治療,現代亦逐漸擴大至預防保健。防病保健多用此法。另一種為用無刺激性藥物制成的膏藥或其它特制敷貼物(如磁片)等貼壓于穴區,保留時間更長,且更安全。嚴格說后者已不屬灸法范疇。
除了上面提到的方法之外,用于預防保健的尚有穴位注射法、皮膚針法、火針法等,將在以后的章節中再具體介紹。